构建AI驱动的智慧城市示范区,上海有何优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上海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智慧城市应用发展的标杆城市,记者从昨天在沪举办的“数智赋能人民城市建设与创新发展”上海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成果对接交流研讨会上获悉,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中,共部署了48个项目,其中上海市相关单位牵头承担了9个项目,是专项项目承担最多的城市。这些国家科技项目的实施,不仅推动了上海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全国乃至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 一系列智慧城市场景正在上海被应用 ◇
在上海,一系列智慧城市场景正在应用。同济大学朱合华院士团队通过20余年工程数字化实践的积累,打造出的IS3数字底座目前已经迭代到3.0版本。针对已有系统难以满足IT能力和专业能力拓展、重复造能代价高等情况,IS3数字底座可以提供快速搭建数字基础设施和可扩展、易应用的新范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交通、市政、能源、工业和民防等领域。
朱合华院士
上海地铁建设的风险管理就采用了这一数字底座。“我们集成了上海地铁建设工地数据,目前已接入10条线路风险数据,23个标段智慧工地数据和190万条不落地的监测数据,通过统一推送要素和闭环处置数据,实现现场事件及时通知、风险评估和快速闭环处置。”朱合华介绍说。同时,在上海浦东前滩,也利用IS3数字底座,集成了建筑、道路、基坑、地铁、管线等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多个子系统数据,构建了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关键形态指标体系,开放了安全预警和智能管控技术,保障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智能化运维与管控平台构建及应用示范”专项,也已在上海开展示范应用。市政总院总工程师邵长宇介绍说,目前已在上海选取20处市政设施智能化运维管控场景,遍布上海各区,场景数据则在市政云平台中做集成。
邵长宇
如针对城市道路场景,在上海长江隧桥开展了智慧交通视频分析及重构示范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隧道内交通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跟踪,缩短交通状况的判断和事故发现时间;针对城市环卫场景,在上海多个小区垃圾站房开展了垃圾恶臭气体的监测示范应用,利用项目研制的垃圾恶臭气体电子鼻可信终端与智能垃圾箱通风控制等系统联动,实现精准控制恶臭气体和病菌蔓延;针对城市水务场景,在上海多个小区开展二次供水的健康度监测示范应用,项目研制的二次供水健康度监测智能感知终端,可实时监测水中的PH值、浑浊度、余氯浓度等指标,保障市民的用水安全;针对应急消防场景,项目研制的AR智能眼镜在虹桥枢纽人行大通道的消防设施巡检中实现试点应用,可以实现远程维修指导和资料查阅等功能……最终,这些信息都将通过市政云平台接入上海“一网统管”城市中心管理平台。
◇ 上海建设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有优势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介绍说,“十三五”以来,通过“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专项创新发展”专项,智慧城市创新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近五年来,专项的科技项目实施已进入到尾声,快要进入全面推广应用阶段。“这也是为什么第一站我们选择在上海进行探讨。”
吕卫锋
他表示,通过这一专项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应用示范。“我们这个专项共支持了48个项目,这48个项目,把我们国内智慧城市的领袖型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都组织起来了,在技术解决方案里面覆盖的省份达到了17个。”他也指出,要构建AI驱动的智慧城市示范区,上海最具优势。
“智慧城市变革,有一个很重要的机会就是人工智能赋能,人工智能赋能很重要的基础是有数据,上海是最具优势的,尤其是在数据融通和开发利用方面。”吕卫锋建议,在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打造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排头兵,推动全过程的智慧城市转型。
对此,上海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也给予了积极响应。上海市政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亮表示,总院在今后一段时间都会继续聚焦数字技术研用,包括聚焦数字赋能技术创新、数字创新成果转化和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将加强数字孪生、AI等前沿数字技术和智慧技术的集成应用,同时加强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着力选拔、培养既具有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又能深刻理解行业运行特点的复合型人才。”他表示。
研讨会的主办地放在杨浦,也源自于杨浦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据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李正明介绍,目前,杨浦区集聚的数字经济企业有7000余家,广泛分布在工业设计、云孪生、工业互联网、金融科技等领域,其中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保持了连续五年两位数的增长。区域内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的员工达到了4万人,平均年龄28岁左右。“我们积极营造年轻化、潮流化、开放式的环境,促进人才和城区双向奔赴。”他表示。
“杨浦是上海创新浓度、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区域内集聚了10余家知名高校、100余家科研院所,70多位院士专家。我们支持各个高校、各个创新主体围绕前沿学科领域布局发展交叉学科融合创新。”杨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晋元表示,目前杨浦区正在加强对数字空间、智能医疗、智慧社区等各类新型场景的科学评估和改进优化。“我们也正在积极推动,拿出一批社区、楼道、街道来开展探索实践,开放给各个科学家、各位创新的朋友们,大家共同推出更多群众有感知的数字化场景,打造基层示范的标杆应用。”他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