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显眼包们整花活儿,毕业典礼够青春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在毕业典礼上没看到“显眼包”们整点花活儿,都会感觉这个毕业典礼似乎没了灵魂。
在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毕业生要把女朋友带出来秀恩爱,非把院长夹在中间比心,院长逃了又被“抓”回来;在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的一位学生一定要和导师拍一张《西游记》里孙悟空和菩提老祖同款的毕业照,没想到老师不仅高度配合,还给她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爆笑短剧;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都出现了coser,前者变身“派大星”,后者变身“哈士奇”,老师们都是笑着为其拨穗;在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位男生接受完拨穗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香槟和酒杯,和校长碰杯庆祝,随后一饮而尽;在广东,湛江科技学院的学生们教老师花式比心、贴贴,网友们赞叹,“她一伸手老师就秒懂了”……
对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纯粹的一段时光,大学毕业典礼只有一次,在这一刻留下一个特别而有纪念意义的动人瞬间,能为自己未来的漫长岁月,增添可供回味的心灵慰藉。所以,他们用年轻人特有的天马行空精神,将各大高校的毕业典礼,变成了一场场的创意秀。
“显眼包”们的这些秀,其实不仅仅有幽默搞笑,还有脉脉温情、慷慨激昂、离别感伤等等,情绪丰富,恰如毕业生们告别母校时的复杂心理。他们这么做,也确实是因为他们都将校园当成了家园,把老师当成了家人,在即将告别避风港奔赴人生新阶段的时刻,撒个娇卖个萌耍个贱甚至发个疯,都是他们的真实情感流露。
在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中,授业解惑的师长,是以严肃的群体形象出现的。但在新时代,年轻人在尊重老师的同时,也赋予了老师更多的时代特征。信息爆炸的当下,很多年轻人心智已经相对成熟,在学业之外把老师当朋友,这既是一种新时代人际关系平等的体现,也是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在这些可爱的“显眼包”整活儿的时候,我们也特别欣喜地看到,学校和老师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包容度、配合高,甚至甘心成为学生们的“工具人”,让毕业典礼不再程式化。学校的奥义是什么?是教书育人。我们曾经可能更重视“教书”,但现在大家都注重两者并重。除了专业知识,自爱、爱人、幽默、包容以及懂得欣赏和赞美,都将是一个年轻人在未来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优秀品格。学校和老师在与学生的有爱互动中,潜移默化地为年轻人们树立了一根标杆。
虽然如此E人的举动,大部分年轻人只会哄笑着欣赏,并不会自己上去做这个“显眼包”,但我们都相信,因为这些“显眼包”的存在,这个夏天将成为滋养无数人一生的幸福瞬间。此去一路,愿年轻人们繁花不断,前程似锦。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