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视角的人工智能是怎样的?青年报社学记团小记者体验采访WAIC2024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陈嘉音 陈泳均/文 施培琦 吴恺 郭容/图、视频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7月4日已在黄浦江畔拉开大幕,这场全球人工智能盛会中,藏着哪些顶尖的人工智能技术?今天上午,WAIC2024展会现场,一群身穿“黄马甲”的小不点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的15名小记者。在这次“妙笔生花记青春,共绘童心记者梦”WAIC2024体验采访中,小记者们用好奇眼光捕捉未来,通过少年视角记录前沿科技,在亲身体验人工智能魅力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文字、视频传递着科技梦想必将成为触手可及现实的信念。
==青苗小队==
小记者聚焦机器人勇敢提问
大朋友耐心回答连赞“专业”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形机器人是最受关注的亮点之一,由华师大二附中前滩学校张博文、民办新黄浦实验学校高珞可、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谢亦翎、上戏附属浦东新世界实验小学冯源、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王宜柔5名小记者组成的青苗小队,把目光聚焦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在展会现场不断寻找着新闻亮点。
“哇,怎么还有真人?”走进一楼展厅,人形机器人展示区的机器人阵列展示立即吸引了小记者们的目光,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聚集了18台来自全国知名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机器人,展示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冯源以为中间的一个是真人工作人员,当得知也是一款机器人时,他震惊地感叹:“太逼真了!”
王宜柔之前对机器人了解并不太多,为了这次采访体验,她特地做了不少功课。“我在B站上看了很多人形机器人的视频,尤其是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这次展示的都是2.0版了。”在特斯拉展台,王宜柔近距离看到了Optimus2.0版,让她有些惊喜的是,这款机器人比她想象的还要智能,不但可以完成煮鸡蛋等精细活,还可以下蹲、行走甚至做瑜伽。
展馆内,不少机器人都能与观众现场互动,在逐际动力的展台旁,一款双足机器人就在观众的“推搡”中展示着它过人的稳定性,谢亦翎也好奇地上前推了几下,机器人都站得稳稳的。“我之前没见过这种机器人,推的时候能感觉到它真的很稳。”谢亦翎边拍摄视频边说道。
作为队长,张博文带了一个很专业的设备拍摄采访,在拍摄一款机器狗与观众互动时,他拍到了机器狗被踹了一脚还能立即站起来的画面。“哇,好厉害,我都担心它会被踹坏了。”张博文与冯源不时交流,甚至上手拎了一下机器狗,“蛮重的!”而在看到工作人员现场遛一只驮着一箱矿泉水的机器狗时,小记者们更是兴奋地举起拍摄设备:“这是真正的‘遛狗’!”
7月4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全球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今天,创新中心展区也成为人气最高的展区之一,在这里,小记者们对“青龙”进行了详细采访。“‘青龙’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它的国产化率是多少?机器人有哪些能力、可以做些什么工作?”面对王宜柔抛出的一系列问题,相关研发负责人耐心进行了回答:“‘青龙’人形机器人身高185厘米,体重80公斤,它的高度比较高,臂展也比较长,是对标人体进行设计的,所以它的运动能力、尺寸、身高等也都跟人类比较相似。”
研发负责人告诉小记者们,“青龙”是纯自研的产品,从本体的硬件到软件,达到了100%的国产化率,而它搭载的锂电池,能支持机器人3-4小时的续航,“目前我们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包含了工业制造领域、核电领域、边海防领域,也就是说,它能帮助产线工人做一些工业上的安装、装配、维修任务,后续机器人也将进入家庭,比如帮助做一些家务。”现场,“青龙”机器人还演示了叠杯子、分水果面包等操作,高珞可看得津津有味:“没想到它的动作这么精细。”
“小记者们问得非常专业,很成熟,也很敢问。”在美团无人机展台,美团无人机华东公共事务负责人刘启泰接受了小记者们的轮番提问,在耐心回答的同时,他也对小记者们的知识储备刮目相看:“有个小记者都问到电池容量这种专业问题了,一看就是平时很关注无人机的。”
==青柠小队==
AI激发想象力碰撞出别样火花
体验AI融合创意下的传统文化
由民办新黄浦实验学校周于桁,上戏附属浦东新世界实验小学赵文彧、徐佳妤、毛予溪和浦东新区福山花园外国语小学吴苏晏组成的青柠小队,着重体验采访了人工智能在人文领域的应用。
在成语中国展台,小记者们切身体验了一番成语遇见AI、文化遇见科技所碰撞出的别样火花。小记者们先选择心仪的AI画风,诸如水墨风、插画风、神话风、国漫风,再选择历史时期和相应时期的成语,通过AI实时计算生成,很快便收获了一张专属于自己的AI藏书票。展台工作人员对小记者介绍说,AI不仅是科技革新,更是思维革命,挑战着传统,重塑着未来。
一番采访体验下来,小记者们感触颇深。毛予溪坦言,在采访互动中,不但学习了成语里的中国故事,整个展台也既有古典韵味又充满现代感,“没想到AI不仅仅是机器人,还能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漫画秒变动画,“动态漫技术”精准生成,实现让漫画“动起来”的感官体验;5分钟打造1:1“数字分身”,输入一段文本或录音,就能立即让“分身人”代替完成出镜口播等任务......因为从小喜欢画画,吴苏晏同学对于AI动态漫非常感兴趣。如何让漫画“动”起来?在哔哩哔哩展台,怀着好奇心,吴苏晏提出了这个问题。B站展台工作人员介绍道,技术核心依赖于视频生成模型,通过图文引导,通过对角色五官、肢体动作、运镜特效的生成与控制,快速实现漫画的动态效果生成,从而降低内容制作和生成成本。听完讲解后,吴苏晏感慨说,当AI融合创意,不仅更加方便,还能启迪想象。
人工智能如今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越来越走近我们的生活。在摩尔线程展台,周于桁体验了摩笔马良AI生成图片,并选择了“穿白衬衫”风格。不仅如此,他还为弟弟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帮弟弟也生成了一张“穿白衬衫”风格的照片。“以前没觉得我和弟弟长得特别像,这次通过AI,突然发现我们兄弟有很多相似之处,感觉关系更亲密了。”周于桁惊讶地说。周于桁还向展台工作人员提出建议:“因为我是青少年,但是生成的却是大人的照片,希望以后能够根据用户的年龄,生成出和年龄相符合的照片。”
在猿编程展台,赵文彧同学体验了永动陀螺。在超声波传感器前挥挥手,随后让陀螺在支点顺时针转动,紧接着只要通过手势隔空抽动陀螺,就能让陀螺一直转动。徐佳妤说,在互动体验环节,不仅激发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还打开了对人工智能的想象空间。而在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展区,赵文彧和徐佳妤边目不转睛地看机器人边感叹:“太精彩了!以前是看照片和视频,这次亲眼目睹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
==扶摇小队==
带着不同视角和疑问探索未来
怀揣好奇与梦想体验AI无限可能
由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徐翌宸、杨浦民办阳浦小学孙好好、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王雅晴以及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薛皓月、龚思好组成的扶摇小队,怀揣好奇与梦想,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来了一次探索未来之旅,他们各自带着不同的视角和疑问,深入体验了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
走进展会现场第一站,龚思好就被一个能够查词翻译、作文指导、口语练习、语法精讲的智能词典笔所吸引。原本以为人工智能大会里只是冷冰冰的机器,但眼前的场景让她大开眼界。“AI就像一位24小时随时待命的家教。”龚思好发现,无论是适配学习者水平的口语陪伴练习,还是语文、数学、物理等重点考题攻克,这一支小小的有道词典笔X7都能轻松地应对,让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对我学习英语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龚思好兴奋地说,“它让我想象中的机器人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够陪伴我们成长的智慧伙伴。”
"Hi ,Good to see you!How was your day in WAIC?""It was fun!I am very happy。"队长徐翌宸则亲身体验了虚拟人口语私教的神奇。工作人员告诉小记者们,这是网易有道刚刚上线的Hi Echo儿童模式。
举起手机与“小老师”面对面,徐翌宸仿佛置身于一个全英文的虚拟世界中,一位形象生动的虚拟教师正耐心地纠正他的发音,引导他进行流利的对话练习。“我原本以为这只适用于英语,但工作人员告诉我,这套系统还支持多种语言学习。”徐翌宸惊喜之余,不禁好奇地问起有道词典等工具的融合应用,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这更加坚定了他对未来学习的信心。“未来我想成为一个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因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说。
“准备就绪,3,2,1,开始!”薛皓月一马当先,体验了一款名为“有道趣动屏”的智慧体育产品。一分钟的计数跳绳结束,虽然额头上有了薄薄一层汗,却难掩她眼中的喜悦。
“在学校里,体测都是由老师或者是同学来计数,”由“数字老师”来记录成绩,这让她觉得非常有意思。在采访中,工作人员还告诉她,屏幕还具备触控功能,体验者可自主操作,支持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多人跳、50/100/800/1000米、实心球等多个锻炼项目。当她看到智能跳绳老师如何精准指导孩子们的动作时,不禁思考:“这样的设备,未来每个学校都会有吗?如果能普及,孩子们的体育训练一定会更加科学高效。”
采访中,薛皓月和龚思好还勇敢地采访了几位外国友人,收获了关于国际视野下AI应用的宝贵见解。来自巴西的观众海德齐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机器人走在世界前列,也非常欣喜的看到AI构筑起世界沟通的桥梁。这次经历不仅拓宽了薛皓月的国际视野,也让她深刻意识到,科技的力量能够跨越国界,打破语言的障碍,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下相聚。
小记者孙好好把目光聚焦在了那些预示着未来趋势的AI展品上,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当人工智能的发展日益强大,我们人类是否将面临失业的危机?”这个问题驱使着她向展台的工作人员寻求答案。
“你的问题触及了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非常深刻且重要!”工作人员以温和而有力的语调回应,眼神中透露出对她深刻思考的赞许。随着深入浅出的讲解,一幅关于AI与未来就业的图景在孙好好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想象一下,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那些需要高度创造力、复杂情感交流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工作岗位,将会变得更加重要和稀缺。”工作人员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展望,孙好好逐渐明白,虽然AI的发展可能会替代一些重复性高的工作,但它也将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那些需要创造力、情感交流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岗位。“人工智能不会让人类失业,而是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孙好好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与期待。
小记者王雅晴被一款名为“小P”的学习助手深深吸引。这款助手仿佛无所不知,无论是数学题、物理难题还是历史典故,都能迅速给出解答。她好奇地问:“小P什么题都会,它是怎么学习的呢?”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王雅晴了解到小P背后是强大的算法和庞大的知识库,以及不断优化的学习机制。“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像小P一样,不仅要积累知识,更要学会如何高效学习,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知识的本质和背后的逻辑。”王雅晴的感悟,为她的学习之旅增添了新的动力:“虽然小P在解答问题上无所不能,但在真正的考试中,我们仍需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应对。”
一个上午的体验采访,小记者们都收获满满,而在采访之后,他们也将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他们眼中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作为具有39年悠久历史的品牌,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将坚定地秉持专业化、精品化路线,赋予老品牌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我们期待通过媒体素养的小切口,为孩子提供一个成长的大舞台,更希望通过青年报人的不懈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爱党、爱国、有责任心、正义感的新时代好少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陈嘉音 陈泳均/文 施培琦 吴恺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