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启“烧烤”模式!这家医院急救重症科一天之内陆续抢救4名“热射病”患者
2024-07-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在上海,这几天市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滚滚热浪”的感觉。今天上午08时35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再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预计本市大部地区今天的最高气温将超过37℃。

记者从沪上多家医院了解到,最近陆续收治“热射病”患者。在此,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可别轻视了中暑,尤其是热射病,死亡率高。因此,无论在户外还是室内,都应保持警惕,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

在上海市浦东医院急救重症科,仅7月4日一天之内就陆续抢救了4名“热射病”患者,年龄在40-70岁,均为长时间在高温下室外工作后倒地,被发现时意识障碍、呼之不应,120送达抢救室时昏迷状态,四肢抽搐,全身无汗,大小便失禁,测体温≥42℃,患者的病情均十分凶险。

急诊抢救室第一时间开启绿色通道,并汇报科主任王志华、护士长傅晓燕。医护团队迅速予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冰毯、冰帽、冰袋降温治疗,建立中心静脉置管快速补充血容量、镇静镇痛、保护重要脏器等对症支持治疗,4°冰盐水胃管内注入及外周静脉滴注,留置导尿监测尿量,抽血检验血常规、电解质、凝血、血气分析,床边心电图等一气呵成,积极救治的同时,医护工合力清理患者身上的大小便、更换干净的衣裤,这一刻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工只有一个目标,一定要把患者体温降下来。

经过有效救治,4名患者在体温降至38℃时,生命体征稳定转入ICU继续监护。截至发稿,4名患者均恢复意识,体温正常,未出现重要脏器受损。

在此,王志华主任提醒广大市民:大家可别轻视了中暑,中暑病情可轻可重,重度中暑可引发死亡,尤其是热射病,死亡率高。炎炎夏日,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儿童、孕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值得注意的是,中暑并非仅在户外高温环境下发生,近年来室内中暑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因此,无论在户外还是室内,都应保持警惕,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

“中暑是有先兆的,若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出汗、口渴、头晕、眼花、耳鸣、四肢无力、胸闷、心悸、恶心、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升高(<38℃),就要小心,自己可能要(或已经有点)中暑了。”王志华主任介绍,一般情况下,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病人经过现场救护可以恢复正常,所以遇到中暑不要过于慌张。

据介绍,急救方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一移:迅速将患者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二敷:头部先用温水敷,后改为用冷水、冰水敷。三饮:饮用含盐饮料,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补充部分无机盐。四擦:可用冷水或冰水擦浴至皮肤发红。五降:当中暑者体温高达40℃以上,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时,尤其是热射病患者的救治,要遵循3个原则:快速、有效、持续降温;迅速补充液体时,要静脉补液;控制躁动和抽搐。及时拨打120送至有救治能力的区域医疗中心。

同样,上海市疾控中心特别强调,老年人、婴幼儿是中暑的高风险人群,需予以特殊关注,家长应注意查探婴幼儿体温,不将婴幼儿独自留在密闭的汽车内。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厚,相对不容易散热;腹泻者容易发生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者的心肺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排汗减少,这些人群更易发生中暑,高温天气应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这份预防中暑小贴士请收好——  

1.高温环境下工作时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喝新鲜的温开水,不要喝冰水或“陈水”;可以多喝加淡盐的温开水,也可喝稀释的电解质饮料。

2.户外活动时放慢速度,量力而行,慢慢适应气温变化。

3.及时散热:过于炎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用凉水喷洒毛巾,拧干后擦拭头部及颈部,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

4.外出时戴帽子,可减缓头颈吸热的速度;不要赤膊,以免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通风的棉衫和赤膊相比更有消暑的作用;穿浅色的衣服,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物最为透气。

5.注意饮食:多吃各种瓜类。西瓜、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丝瓜解暑祛风、化痰凉血;黄瓜中的纤维素可以排出肠道中腐败的食物,降低胆固醇;南瓜补中益气,消炎止痛;可多吃苦味菜,有利于泄暑热和燥暑湿,苦瓜、苦菜、苦丁茶、苦笋都是夏季防暑的上乘食品。

6.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宜在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