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量子与老子实现古今中外跨界联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7月7日,鉴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滴水湖召开首届量子与老子国际论坛。论坛上各领域专家学者对老子思想与量子概念的关系、如何用量子思维和老子思维解释AI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文明如何迎接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不确定性 AI算法与量子哲学的共通之处
人工智能中存在着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确定性思维传统,另一种是不确定性的思维。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怀民教授指出。
其中,确定性思维一直是西方经典科学的传统。人类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存在这一思维。确定性的思维力量是由数理的确定性保证的,而数学的确定性源自逻辑学的确定性,逻辑学又由语言符号保证。这种确定性思维即是世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且可以为人所知。
而人工智能的创始人阿兰·图灵提出的图灵机模型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探索之旅,同时也挑战了确定性传统。“传统的数理计算是有限的、确定的、唯一的、终止的,但以今日头条代表的算法发生了变化,这种算法是由编码完成的,且持续运行。”他强调。
量子理论同样提供了一种思考宇宙的新方式: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性的。这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一个有关量子理论的著名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理论便蕴含着这一点。
“一般情况下,人处于死或活的某种状态,但在量子理论下,人可以同时处于死和活的状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教授说。换言之,“猫可以死,也可以不死”代表着世界存在不确定性。
而人工智能需要不确定思维。王怀民教授认为,老子思想和量子思维均是认识智能的新思维。
相伴相生 AI之道即老子之道
人工智能蕴含的不确定性与中国传统思想和量子哲学存在相通之处。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呈现的同样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张庆瑞认为AI之道就是老子之道。他进一步指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与AI的特殊生成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类似AI的生成机制,由简单进而衍生出完整的推论预测能力。”
事物之间的相生关系亦是量子哲学强调的观点和意涵。“量子哲学认为宇宙是实在的。量子世界中,关系、能量和信息是构成宇宙事物的基础形态。任何事物只有与其他事物进行交互作用,建立关系连接,它的属性与状态才能被显现。”同济大学教授周箴说。
“主客观不是相互独立的、相互分割的,而是紧密相关的,具有高度一致性。我们与现实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我们所观察到事物的任何状态都包含着主观认知。”他进一步指出。这说明了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底层逻辑是思维科学。”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认为,“突显思维对当代AI发展十分重要。”关于思维对AI的指导作用,钱学森早在《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中提到过。AI是人类的未来,AI属于工程技术,支撑并指导其发展的是思维科学。人机融合、以人为本;AI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类智慧。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