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土地的主角请回城市舞台中央
2024-07-07 生活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这个装置里是什么植物?”“这片叶子好像缺了一个角?”近日,在上海新天地,一个名为“共生绿洲”的设计装置吸引了周边市民和游客的关注。作为设计者,95后主理人陈蔚然和设计师郁飞希望利用可回收材料的艺术形态和上海本土植物结合,把乡土植物再次请到城市舞台的中央,继续演奏生命诗,让废弃材料回归人们的视野,让花草回归到他们应该在的地方。为了将更多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故事传递给大家,他们参加小红书设计大赛,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跨越城市,与不同地域的年轻设计师们一起互动。

打造出生态共生

在装置现场,夕阳的余晖映在“共生绿洲”装置上,一只蝴蝶翩翩起舞落在装置内的绿植上。这美好的瞬间,吸引周边的路人驻足,大家却没有不约而同地拿出手机拍摄,生怕惊扰此刻的宁静。陌生人之间此刻的默契,离不开装置从内而外散发的生命力。

随着城市对于自然绿植的重视,在大街小巷都能观赏到色彩斑斓的鲜花。然而,在观赏性植物之余,乡土植物对于当地生态共生、物种多样性尤为关键。陈蔚然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们希望能将乡土植物带回到人流多的商圈,可能这些植物没有观赏性植物那么茂盛,但更适合生态共生。该装置是我们与城市荒野工作室因共同的信念而发起的合作,希望打造真正的生态共生关系,而非城市人造绿地景观。”

走近共生绿洲装置,能观察到模块的波纹,就像绵绵不绝的生命力,装置内的花草化为装置的“血肉”,呈现出勃勃生机。尤为特别的是,共生绿洲没有用到任何胶水与钉子,由100%回收塑料3D打印的模块互相穿插而成。陈蔚然介绍:“整体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和组合形式,以建筑空间格局为框架,组合拼接为螺旋上升的形态,内嵌来自城市荒野工作室的乡土植物,为本土植物从荒野移植到城市不同公共空间提供共生载体。”

陈蔚然说,正如“共生绿洲”这个名字,希望回收材料模块组成的装置是有生命力的,它承载着自然与生态,可以和谐融入不同的城市空间。当装置在不同城市和公共空间巡回展出,设计者会进行设计的调整,比如模块的拼接可以根据空间的宽广度、采光、生态、人群的互动来重组,在不同的空间打造“共生绿洲”。同时,也希望装置能与城市本地的本土植被相结合,本土植物与当地的蜜蜂、蝴蝶和鸟类产生真正的互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可持续艺术装置。

融合自然与生态

可持续材料的生命周期有多长?环保行业是否有更高的艺术价值?设计能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赋予什么价值?正是这些问题,推动着陈蔚然和伙伴一步步探索可持续艺术设计。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陈蔚然,曾在全球知名企业担任资深设计师,她注意到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回收往往解决的是“减少浪费”的循环问题,但是缺乏对废弃材料二次创作的质感和工艺美感的关注。“我们希望将传统的可持续回收,通过设计美学和精湛的3D打印科技,升华成一个更有美学和科技进步的回收过程。环保行业和可持续生活方式不仅需要科技和工艺的精进,艺术性和美学带来的情绪价值也很重要。”陈蔚然说。

在陈蔚然看来,艺术装置可以更加有机地与城市和市民融合。从城市层面上,艺术装置在城市规划之外点缀了色彩与生机;从互动层面上,艺术装置可以让市民、儿童在城市中的动线更加丰富与活跃。“我们不会去强调理念,而是希望大家被这个整体的环境和美感所吸引,再进一步进行触摸和探索,随后逐渐理解可持续的理念。以共生绿洲艺术装置为例,我们希望它在城市的建筑空间中,既朴实又别具美感,既有自己的形态,又能和空间内的自然和人相融合。很多人走在装置边,会觉得材料既像水晶又像金属,和阳光存在互动,让人情不自禁地伸手摸一摸。”陈蔚然说。

▍设计者说

谈及将设计作品分享到小红书平台的初衷时,陈蔚然说:“小红书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向公众进行宣传,既可以分享设计成果,也可以随时分享我们设计过程中的有趣的细节。同时,我们也通过小红书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设计师朋友,有很多以前我早已关注的设计师、可持续创业品牌会因为我们的作品关注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可以互相合作、共创的机会。”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