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的“种子”在儿童乐园里发芽
2024-07-07 生活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你是否想象过,虽身处高楼林立的城市,却能找到一片公共儿童空间,在这里不仅能肆意奔跑,还能穿梭时空回到8000年前,感受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在黄褐色的圆顶部落木屋之间奔跑,在别具磁山文化特色的三足钵主题装置中追逐嬉戏,在粟拱主题雕塑前拍照打卡……在“磁山部落”公共儿童空间,通过创意设计将这一切成为现实。

特有文脉符号成为设计语言

“磁山部落”位于邯郸万象汇商业购物中心前的坡地景观绿带,场地整体风格遵循8000年前磁山文化原始民居部落的纯朴特色。“磁山部落”设计方是成立于上海的喜随设计,谈及小红书设计大赛参赛项目“磁山部落”,90后创始人胡一昊说:“我们希望先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公共空间,家长也快乐地参与,甚至和孩子一起体验。我们通过设计激发孩子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中华悠久文明在潜移默化间根植于孩子的心中。”

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亲自前往当地博物馆,虽然前期胡一昊和团队围绕磁山文化做了大量准备,但他们却不希望通过设计向孩子进行灌输,而是通过设计让文化浸润在公共儿童空间。在奔跑三足钵主题装置汇集多人旋转奔跑、挑战重力离心力等趣味亲子运动功能,而该设计装置的灵感来源正是代表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三足钵;在部落木屋感受秋千、爬网、吊绳的乐趣,而建筑设计采用了磁山遗址居民建筑特有的圆顶木结构形式。

“磁山部落”场地上最大的综合活动装置不仅汇集了滑梯、爬网、钻筒、登高眺望等极具人气的亲子活动功能,而且主体形象源自一组气定神闲、正在孵蛋的抽象母鸡造型。胡一昊告诉记者,这既有“孕育”的动作隐喻,象征磁山文脉下邯郸历史文化名城的数千年生生不息,“吉(鸡)”祥永康,又回应了磁山作为成功驯化家鸡并养殖的全球最早发现地,其独有的历史地位。

在设计之余,儿童场地还设置说明牌,展示关于磁山文化历史背景的文字和画面。胡一昊希望孩子在玩累的时候,或者家长在等待孩子的时候,将视线自然而然地落在说明牌上,利用休息时间阅读这些内容,既满足好奇心,又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此外,家长对于孩子知识的输出,需要一个因时因地的契机。在儿童场地,家长也可以陪伴孩子,讲解磁山文化和人类起源的知识。

以儿童的视角设计公共空间

在旧时光的记忆中,弄堂里粉笔画的跳房子和小区里的栅栏都能成为难忘的记忆。而如今,随着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打造,以儿童视角设计的公共空间又有哪些意义?当记者抛出疑问时,胡一昊笑着说道:“这恰恰展现出孩子对于户外玩耍场地的渴望。虽然简单的场地看似已经能满足孩子很多的玩耍需求,但是在此基础上,设计师还会考虑孩子对于户外空间的整体需求,其中包括综合体能、听觉、观察、认知、创意以及家长的陪伴。”

打造一个让孩子真正喜爱的儿童公共空间,满足儿童需求和渴望,激发儿童乐此不疲的探索欲。“当我们为孩子以专业角度打造一个公共场地时,在设计提供充满快乐的装置外,我们会更加科学地引导,提供一些空间,让孩子能全方位地发展体能、智能,释放天性,在互动玩耍空间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以及团队合作等。”胡一昊介绍,在“磁山部落”儿童公共空间,通过攀爬和爬坡等游戏互动环节,孩子在玩耍的同时锻炼到上肢和下肢的力量以及平衡性,并且认知到重力等物理规律,这些都是通过设计不同功能的游乐设施进行分配权衡。此外,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而言,接触自然的场景非常重要,因此在场地中采用了很多自然材料,比如木材、石头和绿植等,让孩子能够在儿童公共空间触摸到自然材料。

▍设计者说

谈及儿童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胡一昊认为,这不仅关于孩子,也和成年人息息相关。设计往往都是回应当代人的需求。儿童场地不仅提供孩子走出家门,放下电子设备的户外空间,也是人们衡量一座城市宜居程度的尺度。人作为群居动物,当年轻人看到身边的朋友在儿童空间幸福地带娃,在朋友圈晒娃,这样的快乐和幸福也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也能为这座城市注入活力和生命力。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