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图
7月9日下午,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新闻发布会在上海棋院举行。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新一轮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将重点推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
◆ 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
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介绍了本市第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情况。据他介绍,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共同制定全国首个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的专项计划——《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截至2023年底,第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探索富有时代特征、中国风格、上海特点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取得阶段成效。
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左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在97%以上,市民平均期望寿命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
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首创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截至2023年底,市体育局、市民政局支持各区累计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36个。跟踪研究显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锻炼的老年人医保支出平均下降15%左右。“来沪动|健身地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体育总局评选的全国智能体育典型案例。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健身驿站被写入体育总局等部委印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借鉴推广。
同时,市体育局、市总工会携手建设职工健身驿站,纳入政府和工会为民办实事项目。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共同建成智慧健康驿站238个,完成全国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任务。创新试点“智慧阳光康健苑”。市卫健委、市体育局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建立“上海市医体融合运动促进健康创新中心”。市体育局累计配送上海体育消费券超过1.2亿元,每年支持500-700家体育场馆参与。
◆ 帮助青少年掌握至少两项运动技能 ◆
在评估总结第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市体育局会同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总工会、市残联制定新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徐彬在现场发布了《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计划(2024-2026)》。
据徐彬介绍,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发展目标为:到2026年底,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1%左右,市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上海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不断健全完善,推出一批运动促进健康的创新品牌和项目,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具体包括12项重点任务(计划),每项重点任务(计划)均明确牵头单位和有关协作单位,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总工会、市残联以及上海体育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单位共同参与。
其中,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推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利用双休双假等课外时间提供内容丰富的青少年体育服务,帮助青少年掌握至少两项运动技能。开展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寒托班)体育课程配送、青少年体育社区配送等体育技能培训。
同时,办好MAGIC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等赛事。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加强青少年运动健康服务和宣传教育。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推进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运动干预。
此外,据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介绍,为推进健身设施适老化、适儿化,兼顾“一老一小”以及职工等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本市将推进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工程。
2024年计划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0个,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 8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720个、市民(职工)健身驿站60个、市民运动球场150片(羽毛球场100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25个。
截至6月底,预计将完成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5个,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41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362个、市民(职工)健身驿站30个、市民运动球场82片(羽毛球场59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4个,全年时间和任务实现“双过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