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中医学子送课爱心暑托班,以硬核课程圈粉“小小中医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赖炜
当小“神农”识“百草”,学打五禽戏,听故事了解中医药的起源和历史……覆盖全市的爱心暑托班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上海中医药大学今年为爱心暑托班设计的课程再次升级,形成“中医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以实力圈粉了一批“小小中医粉”。
◆ “中医药+”系列课程传承国粹启智润心 ◆
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学校园里,小学生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化身“小小中医师”,体验起小“神农”识“百草”,共同探寻中医药的奥秘。
在课程设计上,小老师们注重寓教于乐、学做结合,将学习中医药知识和锻炼动手能力相融合,为小朋友们带去有益又有趣的医学常识和中医知识。
王玉璇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2022级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的学生,作为学校爱心暑托班的负责人,王玉璇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平时在学校的所学所悟。她同其他小老师们设计了一个《内经》诵读的环节,并解释其含义。除此之外,小学生们还边听故事,边了解中医药的起源和历史;亲手制作香囊,学习常见中草药的特性;练习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感悟纵横古今的中国智慧……各式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激发了小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对中医药传承的使命责任。
现场,同学们反响热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教五禽戏的时候,很多小朋友跟着一起做,在教到“虎戏”的章节,有“虎扑虎蹬”等一些大幅度的动作,小朋友们也聚精会神,一直在问老师具体应该怎么做好动作。
除了课堂上知识的讲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爱心暑托班还把课堂搬进了博物馆,带领小朋友们走进百草园、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等地,通过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感受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 沉浸式体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
今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爱心暑托班课程中还融入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如经典朗诵、民乐赏析等。课堂上,志愿者带领小学生们朗读经典名著,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底蕴。还把二胡、古筝、琵琶等民族传统乐器搬进课堂,引领小学生们穿越千年音韵,感受中国民乐之美。
“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我们一方面希望帮助小朋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王玉璇观察到,小朋友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十足,有些小朋友在学完知识后会很骄傲地在授课老师面前背诵,有时候老师都忙不过来,小朋友们就会在其他志愿者面前背诵。
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口口相传,让她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我们希望孩子们多知道一点,在他们心中埋下一个属于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种子,这个种子不一定会引导他们走向职业道路,但至少可以帮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王玉璇说道。
此外,浦东新区团区委也为暑托班送来两堂传统文化课程——古诗词贴画、皮影戏DIY。古诗词贴画课程以经典古诗词为灵感,巧妙地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元素,让小学生们在创作古诗词贴画的过程中,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与情感;皮影戏DIY课程则带领小学生们体验皮影角色制作,学习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表演技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熠熠生辉。
◆ 3D打印探秘中药数字化“科创小宇宙” ◆
为激发小学生们的科创兴趣,今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爱心暑托班还增加了“科创小宇宙”模块,以便对小学生进行科创启蒙。朱奕霖是上海中医药大学2021级药学专业的同学,她参与的《基于3D建模、打印技术的中药数字化标本研发》项目曾获得过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的一等奖项目。这次,她摇身一变成了小老师,同时也把“挑战杯”赛事中的3D打印技术带到了暑托班课堂,让小学生们以一种趣味的形式接触科技的奇妙世界。
在确认加入课程的第一时间,朱奕霖就联系了项目的指导老师寻求建议并着手开始设计课程,她希望这堂特别的“科创课”能深入浅出,让同学了解中医药和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落入俗套枯燥的境地。考虑到常用的中药材可能在外形上不太吸引小朋友,因此,她一开始便确定了用海马这种比较常见有趣的动物药为例,希望能借助直观创新的3D技术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医文化,把前沿好玩的体验带给同学们。
最终,这节有趣的3D打印课由中药数字化标本制作流程揭秘和标本上色体验两个部分呈现。小朋友们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3D打印的海马模型披上五彩斑斓的新装,也体会到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改变世界的真谛。
记者获悉,今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爱心暑托班共计80课时。大学生们主创的硬核课程,也为爱心暑托班的小学生们留下一段别样的夏日记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赖炜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