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巅”展先睹记:最难懂的展览,其实也很亲近
青年报· 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仓榕蔚/文 常鑫/图、视频
埃及开罗距上海8300多公里,漫长的距离使两地历史和文化如此不同,所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可能是上海博物馆有史以来最难懂的展览之一。该展明天将开幕。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先期前往探访时发现,其实古埃及文明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遥不可及。只要打通古今和国界,那些文物便会立刻变得亲切起来。
看点之一 “古今穿越”
走进“法老的国度”展厅,一件“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只陶罐上的纹饰,被认为是当时的法老用来彰显自己王权的。而王室狩猎和船只航行图案一直被古埃及人使用到了法老文明的末期。
真正吸引记者的是,陶罐上面一个古埃及人正做着类似今人“比心”的动作。专家告诉记者,虽然图案和王权有关,好像很是神圣,但可能古今中外人们抒发心情的方式都是一样的,“比心”那就一定要用手臂围成一个心来。而古人“手舞足蹈”一定也和今人差不多。
还有一尊名为“仆人酿啤酒像”的陶像,呈现了公元前2345年到2181年的古埃及人酿啤酒的过程。这让人很是吃惊,因为啤酒到今天依然被认为和时尚紧密相关,没想到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喝上了啤酒。
陶像显示,古埃及人酿啤酒的技艺已经十分精湛。他们在大桶口上放一块圆形板用于过滤醪液,过滤后的啤酒从桶底附近的孔中流出,随后被储存在底座另一侧的罐子里。古埃及是最早掌握用酵母酿造啤酒的国度,考古分析表明他们在酿造中更多使用了小麦。
站在这些文物面前,常常会有一种“古今穿越”的感觉。似乎四五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生活离今天也很近,那酿造的啤酒不仅触手可得,而且一定浓郁而清洌。
看点之二 “中埃相通”
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告诉记者,他们在策划“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有一个思路,就是不仅仅呈现古埃及一地的文明,而是将中华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就行横向的比较,形成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对话。
于是在现场,记者就看到了来自古埃及和古中国的两栋“房子”。古埃及的“房屋模型”是呈现的是中王朝时期(公元前2055年到公元前1650年)古埃及人所住的房子的样貌。记者吃惊地发现,这4000年前的房子竟然是一个二层小别墅,而且房子还有“罗马柱”,显得很是气势恢宏。这还不是王宫,仅仅是当时有钱人住的房子,可见古埃及人生活水准很高。
当然,古代中国人住得也不差。作为对比文物展出的一个“绿釉陶屋”,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重要文物。这栋东汉(公元25年到220年)的房子,临水而建,窗明几净,古朴典雅。褚馨告诉记者,房子建造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这些都说明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文明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此外,展览中还有古埃及人和古代中国人用的铜镜一起展出。褚馨说,古埃及人用的铜镜是有柄的,而且正反两面都能照,而中国人的铜镜则是一面照人,一面布满装饰。“虽然做法上有一些不同,但是功能上是完全一样的。你可以惊奇地发现,两个国家的人们虽然距离那么遥远,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铜镜来照面,这说明文明之间其实都是相通的。”
展览中还有很多古埃及法老的石棺和木棺。褚馨也表示,中国汉代就开始有一些追求永生的墓葬。但是古埃及人和古代中国人选取的方式不一样。古埃及人做木乃伊,而古代中国人做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但不管怎么样,他们想解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看点之三 “考古现场”
这次“金字塔之巅”展布展方面也很是讲究,整个布展时间就长达一个多月,而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还原“考古现场”,让观众即便身在上海,也如同到了埃及的考古现场。
此次展览的一大看点就是“彩绘人形棺”。虽然棺内的木乃伊没有出境,但是这次人形棺的呈现完全复刻了埃及国家博物馆的展览现场,上博此次在人形棺上还加设了一个绘满了纹饰的穹顶,而古埃及人相信,这个穹顶可以让逝者获得永生。
首席策展人颜海英介绍,这个“彩绘人形棺”来自于1889年考古学家达瑞西在代尔·巴哈里发现的名为巴博·噶苏斯(意为“祭司之门”)的窖藏墓,该墓葬毗邻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神庙。该墓共出土153个有木乃伊的彩绘木棺,死者多为21王朝的阿蒙神庙祭司。阿蒙纽特纳赫特的木棺即是其中之一。他是阿蒙神庙庄园的雕刻师,生活于21王朝中期,拥有“阿蒙神之父、众瓦布祭司的管理者、掌握阿蒙神的秘密之人”等头衔。
展览中的很多文物都带着“考古现场”的气息。一尊“守护国王鹰神雕像”显示出不可一世的法老居然如此谦卑。硕大的鹰隼的双腿之间站立着渺小的法老。“这尊雕像刻画了鹰隼形态的荷鲁斯神,它的双爪之间是国王的形象,象征着王权之神对国王的庇护。”
== 相关链接 ==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谈“金字塔之巅”展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预约情况持续火爆,目前整个暑假期间的参观名额已全部约满。褚晓波说,面对高涨的参观热情,上海博物馆在确保场馆安全和参观秩序的前提下,采取了严格的人流限制措施。白天接待量控制在8000人,夜场则控制在4000人,日最大承载量达到1.2万人次。尽管如此,博物馆仍通过加开夜场等方式,尽力满足更多观众的观展需求。
为了应对暑期高峰,工作人员每天至少需要加班四天,以保障观众的观展体验。博物馆方面表示,开学后将根据观众流量的变化,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升参观体验。
褚晓波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共展出超过800件展品,其中从埃及远道而来的文物多达780余件,分为“法老的国度”“萨卡拉文物”和“图坦卡蒙的时代”三大主题,全面展现了古埃及的辉煌历史。为了精选这些珍贵的文物,策展人多次前往埃及实地考察,许多文物更是首次离开故土,其背后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解读和研究。整个展览从筹备到呈现,历时426天,中方和埃方参与团队超过800人,共同为这场文化盛宴的成功举办付出了巨大努力。
此次展览不仅内容丰富,更在创新上下足了功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将在暑假期间连续推出十场“博物馆奇喵夜”活动,每周六晚上特别允许携带宠物猫入馆参观,这一创新举措迅速获得了观众的积极响应。尽管有观众担心猫咪可能对文物或参观造成影响,但博物馆方面已做好充分准备,并依托专业机构确保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博物馆强调,此举并非为了炒作,而是旨在为特殊群体提供独特体验,创造更多与文物亲近的机会。
作为两个世界上最古老文明古国之间的首次展览合作,此次展览的举办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期待。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这个展览是我们两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第一次通过展览的形式开展合作,为了这一天我们等了68年。希望大家看完这个展览都能够收获满满。”
青年报· 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仓榕蔚/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