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首航!中国首艘新能源电池动力客运渡轮来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视频
融入“一江一河”旅游休闲带,为市民乘客提供更安全、更完善、更舒适的水上交通乘坐体验——中国首艘新能源电池动力客运渡轮“上海轮渡11”今天在黄浦江首航!经过为期2个月的空载测试,将在塘董线上试营运,年底前,在市中心核心区域航线上正式运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登上了这艘“百年轮渡文化”主题船。
※ 集绿色、智慧、舒适、人文为一体 ※
久事旅游旗下的“上海轮渡11”是中国首艘新能源电池动力客运渡轮,集绿色、智慧、舒适、人文为一体。船舶于2023年3月22日在上海交运船舶有限公司开工,2023年11月8日顺利吉水。
“上海轮渡11”船长26.1米、型宽10.6米、型深2.4米、吃水1.6米,250名客位,配员5人。
“‘上海轮渡11’采用先进的纯电动力系统,并对船型设计、船体材料、电池选型和电动机选型方面都进行了充分全面的考量,实现了无排放、无噪音,环保节能,为市民游客来更安全、更舒适的乘坐体验。”“上海轮渡11”船长葛俊峰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电池采用了先进的纯电动力系统,选用了磷酸铁锂电池,其具有寿命长、容量大、安全、容量恒定等特点。全船锂电池共装机容量3132千瓦时,可以满足10小时的用电需求。
对照传统内燃机客渡船,可节省年平均50吨柴油,不会产生废气、废水和噪音污染,对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有积极影响。与传统燃油动力渡轮相比,其使用成本更低,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更少,达到节能减排。
“上海轮渡11”船体采用单体双壳、圆舭线型为主、双机桨双舵船型,主船体为钢制材料、上层建筑为铝合金材料,更能确保船只在航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设计了舱外色彩可调的船舶氛围灯,轮渡客船更具识别性。
在选用新型全回转环形推进器的同时,考虑到轮渡过江干扰因素复杂多变,在使用新型电机的前提下沿用了摆渡船舵叶的功能,使得船员开船的方式与习惯得以保留。公司同步在上海交运船舶有限公司和董家渡渡口建造了两处充电基地。
上海市轮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数字运营中心经理杨永昶介绍说,“上海轮渡11”在基础系统上引入信息化系统、智慧船舶系统、数字孪生系统和环境检测系统,实现全船状态实时监控,全面提高航行安全性、可控性、智能性。
客舱配备了吸顶式空调、可视屏等,让乘客在船上过江也能享受到家一般的感觉。二层舱室安放软包座椅、设置充电接口。设计了顶层天窗和四周玻璃幕墙,天窗可以根据需要开合,使观赏性更高、休闲体验更强,并打造了超大落地屏幕墙可播放展示黄浦江轮渡百年史及相关党建内容的宣传。二层舱室外部设计了环形走道,让乘客更好领略浦江两岸的海派风景。
未来轮渡公司将继续深入推进新能源船舶工程建设,加快构建新能源船舶产业生态系统,探索打造更具特色的水上公共交通,将黄浦江打造成富有魅力的世界级都市水上会客厅,为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做出更大贡献,展现更大担当。
※ 探访“百年轮渡文化”主题船 ※
此番轮渡公司“奋楫者”党建品牌与“上海轮渡11”深度融合,打造独具轮渡特色的“百年轮渡文化”主题船。
记者看到,一层船舱围绕“百年轮渡大事记”和“红色印记”两大主题,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展陈,展现轮渡变革与城市发展水乳交融。二层船舱利用数字化屏幕的互动式体验增添了参与感和趣味性,可为会议、活动等提供特色平台。
主题展显示,上海轮渡已在黄浦江上航行了113年,与上海共成长,因上海更精彩。
上海1843年开埠后,黄浦江犹如一道天堑,制约着浦东地区的发展。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经地方自治机构浦东塘工善后局筹措准备,于1911年1月5日租赁“安泰”号小火轮从浦东东沟开往浦西外滩,标志着上海第一条官办轮渡的正式运营,架起了浦东浦西往来的桥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整顿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私营民渡,以资产入股的方式并入市轮渡。至1956年5月,黄浦江、苏州河的私营渡船全部并入公私合营上海市轮渡公司,实现统一管理,市轮渡在党的领导下开启了新航程。
上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与浦东开发开放如火如荼,市轮渡成为黄浦江水上交通命脉,运转达到了顶峰,最多时各类营运船舶百余艘,日均客流量百万人次,1988年客运量达到历史最高的3.83亿人次,浦江两岸每天呈现百万市民过浦江的壮观场面。
进入新世纪,市轮渡积极转型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市轮渡承担了世博园区内水上运输游客的历史重任,成为上海世博会中的特色亮点。新建22艘“世博客渡”渡船,在为期184天的会展期间,投入航班10.4万余班,运送游客近2400万人次。2017年市轮渡牢牢把握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机遇,积极开展“迎贯通、焕新颜”专项行动,新建6艘新型“上海轮渡”系列渡船,升级改造13个渡口,百年轮渡以全新面貌回归到社会公众面前。
步入新时代,国企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百年轮渡加入了久事大家庭,在“特色交通”上下足功夫,实现无人售票,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新能源船舶、提升工程、百年轮渡文化建设落实落地。
“百年轮渡文化”主题船上,展陈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物件,包括车辆渡票张、月票、筹码、市轮渡交通艇模型、上世纪90年代轮渡职工的肩章徽章及帽徽等。在船首的玻璃上,展示了市轮渡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船舶剪影。
在这些“方寸之间”,承载的是回忆、是怀念、是过往的点点滴滴。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也是上海轮渡打造“百年轮渡”水上移动博物馆的初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