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丨00后暑假“重启人生”,互相push着在自律社群打卡
2024-07-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网络截图

“谁能拿鞭子抽我,push我学习啊?”有00后戏谑地发出这样的感叹。相信同为00后,有不少人好奇大学生暑假到底是怎么自律的啊?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都聚在一种叫做“自律社群”的地方互相push?这里正成为他们追求更好自我的新兴阵地,主打一个自律,自律社交也成为他们之间的一种新型社交关系。

 重启人生 

以自律为帆,驶向更好的自己

早上6:30,00后许沐正在清晨的公园中迎着晨光奔跑,与此同时,他的手机屏幕上闪烁着某个自律社群的又一次成功打卡记录,社群内都是和他一样暑期仍然坚持打卡早起锻炼的年轻人,看了眼打卡情况,他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坚持,仿佛有股无形的力量将他与无数同样在假期选择不懈努力的同龄人紧密相连,动力倍增,又继续大步朝前跑去。

暑假,这个本该是放松与探索的时节,对于一群特别的00后而言,却成了自我超越的新起点。其他人都在朋友圈晒旅行美照,00后们却不走寻常路,又玩出了新花样。他们忙着在“早起鸟联盟”“学霸集结号”“健身小分队”等“自律社群”打卡完成各种小目标,这些社群成为他们追求更好自我的新阵地。

“准大一自律社群”“大学生自律社群”“暑期自律社群”“四六级自律社群”“重启人生自律群”,这些自律社群种类多样。针对不同的小目标,有学习群、考试群、早起早睡群、读书群、运动群、健康饮食群等;针对不同的人群,有准大一新生群、大学生群、大女主群,甚至还有中学生群。无论种类如何,都与自律挂钩。

据记者观察,这些自律社群通常分为免费和收费两种。多数自律社群可以免费加入成为群友,但也有部分自律社群需要收费入群,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其中,收费群又分为可退费和不可退费两种,有的自律群可以通过完成打卡目标退还入群费用,但是有的社群明确表示不退费。

付费自律社群

由于采用的是在线社群的方式,所以这类自律社群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成员往往来自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广州、重庆等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在美国、加拿大多伦多等地的国外留学生,冲着自律这一相同的目标或者爱好,天南海北的00后都聚集在了同一个社群里。他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与坚持,能够让自律成为通往梦想彼岸的坚实桥梁。

 志同道合 

以自律为钥,开启新型社交关系

“希望共同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是不少自律群的共同slogan,也是这些自律群的社交口号,基于共同的目标,自律社交成为了00后之间的新型社交关系。

深入几个这样的自律社群内部,记者发现其成员构成颇具代表性,多是在校学生及初入职场的00后新人,他们怀揣梦想,渴望通过自律实现个人价值的飞跃。

社群多采用群内打卡或者小程序打卡的形式督促加入的成员完成自己定下的当日目标。以其中一个群为例,该自律社群创建于7月1日,截至发稿,社群内共有46名成员,小程序总打卡数量为459条,打卡率86.93%,平均打卡人次为22.95。

该自律社群群主小陈是一名自律博主,目前在大理旅居,是个喜欢折腾、梦想环游世界的佛气少女。她23岁毕业入编成为一名教师,在职4年独自背包旅行、跳伞潜水当沙发客,遭遇很多惊险也遇到很多美好。26岁辞职广漂,转行新媒体,熬夜加班拖垮身体。28岁辞职回家,经历失恋失业,一度迷茫焦虑沉沦很久。

小陈制订的自律社群规则

今年29岁的小陈决定重启人生,开启自律打卡,用一年时间改变自己,旅居大理,把热爱做成事业,遇见生命的更多可能性:“希望能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走出人生的泥泞、相互监督,共同进步,2024共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2003年出生的贝莱是群成员之一,她自称是高阶infj-a女:“就是注意力只在自己身上,不内耗不管别人,说话直接。事业最大,爱情不存在于我的世界。”高中时的梦想是能够研究DID和犯罪心理方面的心理学临床医生,但高考不如意,只上了大专且专业不是心理学,但她相信无论过程有多少挫折最后都会走上自己想走的路。

贝莱之所以加入自律社群是因为有好多好多想做的事情,希望有个氛围能监督自己。大专刚毕业的她在准备自考专升本,希望自考结束后能够硕士留学,之后读博。同时,在兴趣方面,她又开始学画画了,小时候有基础,现在想捡回来这项技能,未来想以此开展副业。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律氛围,小陈给社群定下了严格的入群规则,例如需每日规划和复盘,需轮流担当自律组长,统计监督每日打卡情况,未履行组长职责或无故缺卡当天晚上自觉发20元钱红包作为自己的惩罚,如没做到则会被踢退出群。群内禁止潜水和负能量,也不需要一直在线闲聊等。

尽管如此,记者发现每日的打卡人数还是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变少。从小程序统计的近7日打卡人数情况来看,7月15日有24人打卡,随后几天人数减少,到7月20日时,打卡人数只剩下了14人。“就慢慢地觉得好像每天要在群里打卡也变成了一种心理负担,有点压力,或者有时候拖延症上来了,就放弃打卡了。”群友莎莎告诉记者,坚持打卡自律其实没那么容易。

但也有部分成员是一直坚持在打卡的,比如格格。她每天都准时在小程序上打卡自己当日完成的例如微信读书时长、健身运动和护肤保养情况。“我坚持打卡了20多天,觉得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每天目标都很明确,过得很充实,再加上有社群里小伙伴的督促,也比较能坚持下去。”格格说。

自律社群打卡小程序数据统计

 不必强求 

放松也是探寻自我的有效方式

自律社群为什么能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沈芳对于在年轻群体中流行的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沈芳指出,自律社群的兴起与大学生及初入职场青年的特定心理需求紧密相关。这类群体在从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由的大学或职场环境时,面临着目标分散和外在约束减少的挑战。他们曾长期生活在有明确目标和外在压力的环境中,如中高考,而现在则需自我管理,这种转变让他们感到不适应,需要自律社群这样的“外在框架”达成。

据沈芳分析,年轻人加入自律社群的动机源于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内在需求。参与者往往是意识到自身存在自律性不足的问题,才希望通过社群的力量弥补这一短板。这种行为恰恰也反映了他们内在动力的缺失,需要通过外在环境的结构化来提供方向和动力。同时,加入自律社群也体现了他们对现状的焦虑和对自我完善的渴望。

加入自律社群真的就能让人变得自律吗?对此,沈芳强调,自律社群带来的效果并非是绝对正面和积极的。虽然它能提供短暂的充实感和价值感,帮助参与者建立自我控制感和提高效率,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内在动力的削弱。自律社群的作用类似于“功能外包”,一旦依赖过度,参与者可能会失去自我驱动的能力。“如同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监督一样,一旦缺乏外在约束,便会不知所措。”

“自律其实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能力。”沈芳告诉记者。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培养自律能力呢?她建议年轻人关注自我认知和内在需求。她认为,自律不仅仅是体现在习惯上,更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暑假期间其实可以不过度追求自律,学会放松也是探索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重要的是了解“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想要什么”,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盲目跟风,减少无谓的压力和焦虑。

沈芳提醒,年轻人在加入自律社群前应审慎思考。加入自律社群应基于个人的真实需求和内在愿望,而非盲目追随。“如果加入这种自律社群导致你产生更多的焦虑和自我贬低,那么这可能不是适合你的选择。关键在于要区分‘我应该做’和‘我想做’的区别,确保做出的决定是真正符合你个人需求和兴趣的。”

最后,沈芳鼓励年轻人在追求自律的同时,重视自我探索和个人成长,避免过度依赖外在框架,从而实现内在动力的培养和健康的心理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网络截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