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人人都可发声的时代,更应多一些“同情之理解”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日前, 孕妇陈女士产检时被告知胎儿的Y染色体数目偏多,推测为XY与XYY嵌合,可能为XYY基因型(俗称“超雄综合征”)。陈女士到社交平台求助,超过18万网友留言中大部分劝她“打掉”,有网友称:“超雄犯罪率很高”“相当于安一个定时炸弹”。目前,陈女士已完成终止妊娠手术,但家属也呼吁网友不要妖魔化“超雄”。一时间,该话题冲上热搜。
实际上,去年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上映后,#李苗苗 超雄综合征#的词条已登上过热搜,很多网友正是由此认识了“超雄综合征”这个“冷知识”,并挪用到此次事件中。网友们的建议或许出于善意,只可惜,其依据的医学知识并不准确,甚至是已被证伪的,因而极易产生误导作用。
追根溯源,“超雄”被污名化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英国遗传学者雅各布斯在《自然》和《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称“相较于普通人,携带XYY的男性更容易成为罪犯”。由于样本量有限,且取样的315人中305人是罪犯,选择性过于明显,这篇论文很快被学界否定。然而经媒体报道,社会上已然形成XYY等于“天生犯罪”的误解。尽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XYY的相关特征仅仅是“身高超过常人”,权威的《默沙东诊疗手册》也明确指出XYY“曾被认为有暴力及犯罪倾向,但此理论已经被认为错误”,可显然,深植脑海的刻板印象很难消除,并且在影视作品的渲染下被不断强化。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在陈女士向网友求助后,得到的建议多为“打掉”。与此同时,网友还掀起了一股对“超雄综合征”的口诛笔伐。这显示了一部分网友未能或不愿更新知识,而是待在自我构筑的“信息茧房”中,基于“莫须有”的担忧和“为你好”的自负给出不负责任的建议。
他们未曾深思过这类建议的荒谬性和杀伤力。首先,学界一般认为XYY的发生概率为1‰,虽为小概率事件,以绝对数量来说却绝非小数目。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逾900万,如果携带XYY基因型的男性统统要“打掉”,这将是怎样荒谬的场景?
其次,陈女士公开求助,表明其内心是惶惑、犹豫的。如果在一个具备公共理性的场域中,通常做法是安抚其情绪,依据科学知识给出建议。至于是否接受,完全是个人选择。而现实情况是,网上一边倒地妖魔化“超雄”,几成道德绑架之势,仿佛陈女士诞下小生命等同于制造“罪犯”。这不仅涉嫌“基因歧视”,对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特定基因携带者,也可能会造成隐性伤害。当然,他们嘴上不会说也不敢说,但心里将是何种滋味呢?
陈寅恪先生说,评论历史人物要有“同情之理解”,意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理解他人的处境和选择。其实岂止历史人物,对普通人也应如此。在这个人人都能借助网络平台发声的时代,我们发言时应该尽量去除偏见,保持必要的审慎,对他人多一些“同情之理解”。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