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如故,思南路上的周公馆今起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骄阳似火,蝉鸣阵阵,思南路73号的花园内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园里百年雪松巍然屹立,喷泉中的水柱蓬勃向上。经过精心修缮,暌违已久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于今天重新开放。这幢上海唯一保存完整并对外开放的周恩来纪念地,首次打破传统封闭模式,与周边街区有机融合,让公众能够“零距离”感受其独特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 打造休闲散步感悟红色文化的新打卡点 ◇
思南路73号,是一栋砖木结构四层小楼,这幢西班牙式建筑里发生过不少故事。
1946年5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由重庆到达南京,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对内称“南京局”。考虑到上海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也设立办事处。周恩来租下了位于思南路上的这幢房屋。但国民党以谈判地点不在上海为由,不允许中共代表团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所以,周恩来决定以《新华日报》职工宿舍的名义,申报了户口。1946年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周公馆因此而得名。
今天上午9:30,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伴随着周恩来班学生饱含深情的诗朗诵,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修缮开馆仪式举行,“百物进百校”第二季品牌项目与周公馆新的教育项目“周公馆会客厅”2024年度活动内容的同步启动,将让公众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精神,从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历史岁月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此次重新开放后,馆方以“生活化”“零距离”为亮点,不仅首次开放周公馆(思南路73号)楼前的花园,还与相邻的71号院中花园连通,扩展了参观空间,提升参观体验。花园区域还将延长开放时间,打造周边市民休闲散步、感悟红色文化的新打卡点。
老洋房外,浓绿的爬山虎焕发着勃勃生机。楼内,部分空间经重新梳理,改进了陈列的方式,取消了原有的隔离栏,不再设置“一米线”,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的奋斗环境,更直接地感知历史。
记者在现场看到,会客厅内的桌子上,摆放着水壶、搪瓷水杯等物品,仿佛刚刚召开过一场记者招待会;卧室内有张双人床、办公桌、椅子和衣架,桌面上摆放着复古的台灯、墨水、毛笔,玻璃下还压着一张《新华日报》,周恩来经常在这里工作到深夜。
在三楼,一个充满童趣的藤编摇椅在阳光下闪光,这是复原后的董必武一家的房间。所有场景均有历史出处或符合当时时代特点,围绕历史进行复原。把历史场景地融入现代社会,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当代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我们希望,重新修缮、拓展开放后的周公馆成为市民以及全国各地来到上海的游客们到上海感受上海,感受红色文化革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空间,也为我们思南路街区文化氛围增加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说道。
◇ 融入AR技术让展陈细节更为逼真 ◇
当年,每当周恩来召开记者招待会期间,就会发现周公馆对面98号上海妇孺医院楼上的窗口晃动着几个人影,他们窥视着周公馆,“这无疑就是敌特的监视据点”。他们是根据警察局长的密令,被轮流派往妇孺医院,严密监视中共代表团的一切活动。如果没有讲解、没有铭牌,很容易错过鲜活的细节。
此次,在一楼阳台西侧,展陈专门做了一个标记点,提醒公众可以参与“特务监视点AR体验”,按参考视角扫描现场实景“阳台·窗外对街小楼”,根据交互提示,点击“望远锁”触发AR场景,就能沉浸式观看那一段重要的历史故事。
周恩来在周公馆会客厅召开过三次记者招待会,这里同样可以通过AR互动,动态重现历史场景。
与此同时,办事处撤离的大事记,则被详细地根据时间线排列出来,配合大幅油画,还原董必武对全体同志进行革命气节教育的画面。
此外,本次展陈改造提升更加紧扣“周公馆”“国共谈判”“周恩来”等关键词,从细微处着眼,秉持“小而美、美而精、精而雅、雅而暖”的策展理念。总体从完善建筑内部设施、丰富展陈内容和形式、优化观展流线几个层面入手,使之更符合当下展览陈列、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并与旧址建筑和内外部环境相得益彰。
在策展过程中,馆方还详细梳理了周公馆现有馆藏文物资源,增加实物展品30余件。相较于原先的基本陈列,首次展出周恩来国共和谈时期穿过的大衣、带有董必武英文签名的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收据、宋庆龄送给解放区救济总会上海办公处工作人员林仲的红绸缎被面等珍贵文物。
据统计,此次全新展览共计展出文物、图片共计100余件,基本陈列72件,场景还原里各类报刊、实物20-30件,使每个展厅都有亮点文物展示,努力打造精致、有温度、有历史厚度的展览。
为迎接周公馆全面修缮后的重新开放,中共一大纪念馆所属“一大文创”则开发了一系列配套文创产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建筑本体及专题展览,提取朱漆大门、户名牌、门牌号、雪松等相关元素,依据不同品类进行二创风格化处理,推出帆布袋、宝珠笔、笔记本、笔本套装、明信片等自营产品,纪念邮折、金币牛奶巧克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铅笔套组、24色油性彩铅等合作款产品,涵盖文具、邮品、纺织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食品等多个品类,将文化属性与产品属性有效结合,不断打造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优质产品,让每位来到周公馆的观众能够带走一份独特记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