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零距离”接触的周公馆花园、VR行进式大空间沉浸式党课……让红色文化更自然融入生活
2024-07-25 上海


周公馆经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7月23日,修旧如旧后重新开放的周公馆首次打破传统封闭模式,与周边街区有机融合,让公众得以“零距离”感受其独特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也是在这一天,通过半个多月的内测完善后,“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以VR行进式大空间做成的沉浸式红色展览,也是一大人的又一次创新出发。

阮竣是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不久前刚刚获评“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青年人物”。在他看来,传承红色基因,守正创新,是每一个守护“党的诞生地”的一大人共同的职责。“我们要讲好建党故事,让初心红成为中国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作出一大人的力量。”阮竣说。

花园开放背后是多次的争取和论证

思南路73号,一栋砖木结构的四层小楼。1946年5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由重庆到达南京,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对内称“南京局”。考虑到上海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也设立办事处。周恩来租下了位于思南路上的这幢房屋。但国民党以谈判地点不在上海为由,不允许中共代表团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周恩来以《新华日报》职工宿舍的名义,申报了户口。1946年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周公馆因此而得名。

作为光荣之城——上海的记忆符号,周公馆承载着红色故事与革命情感。岁月流转,风雨侵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着时光的痕迹。为了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延续历史价值,同时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中共一大纪念馆对周公馆进行了全面修缮。

阮竣介绍,此次重新开放后,就是以“生活化”“零距离”为亮点,不仅首次开放周公馆楼前的花园,还与相邻的71号院中花园连通,进一步扩展参观空间,提升参观体验。花园区域还延长开放时间,打造成周边市民可以休闲散步、感悟红色文化的新打卡点。

“我们将原本相对封闭的私域空间,变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域空间,观众可能只是看到思南路上的朱漆大门打开,但其实在这背后我们做出了很多看不见的努力。”阮竣介绍,周公馆是上海唯一保存完整并对外开放的周恩来纪念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和花园的修缮需要市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等多方面的审批。开启花园大门,打通思南路73号与71号之间的区域,对于周公馆来说都是历史上的首次改变。

“我们专门向上海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提交了方案,历经一年多,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会,最终才形成了目前大家所看到的周公馆修缮方案。”阮竣介绍,专家们曾对花园方案提出过许多不同意见,尤其是篱笆墙大门的开闭方式,既要保持与周边篱笆墙外观风格统一,又要兼具开闭功能,方便观众进出,同时还要便于客流统计和日常管理。

“虽然过程很艰难,也有阻力,但我们还是积极争取,最终完成了既定目标,想方设法将花园开放给公众,提升大家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种更亲和方式的打造,就是希望红色文化更自然地融入百姓的生活。”阮竣说。

VR沉浸式体验。受访者供图

运用AR等数智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播

周公馆的花园里,百年雪松巍然屹立,喷泉中的水柱蓬勃向上,喷泉旁的小音箱里娓娓传出邓颖超在周公馆开展妇女工作的故事。漫步花园,或者坐在休闲座椅上,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老洋房内,部分空间经重新梳理,改进了陈列的方式,取消了原有的隔离栏,不再设置“一米线”,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的奋斗环境,更直接地感知历史。

当年,每当周恩来召开记者招待会期间,就会发现周公馆对面98号上海妇孺医院楼上的窗口晃动着几个人影,他们窥视着周公馆,这无疑就是敌特的监视据点。他们是根据警察局长的密令,被轮流派往妇孺医院,严密监视中共代表团的一切活动。如果没有讲解、没有铭牌,很容易错过鲜活的细节。

如何把真实历史故事更直观地告诉更多公众?阮竣说,此次,团队尝试了在一楼阳台西侧专门做了一个标记点,提醒公众可以参与“特务监视点AR体验”,按参考视角扫描现场实景“阳台·窗外对街小楼”,根据交互提示,点击“望远锁”触发AR场景,就能沉浸式观看那一段重要的历史故事。

阮竣表示,在此次经过精心修缮重新开放周公馆时,就是希望把过去《雾海明灯》的展览、基本陈列,将建筑本身承载的历史故事嵌入进去,让大家一边参观一边完成1946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这一段历史的完整感知。

“这样的AR体验场景,我们还在继续创新增设,预计可以增设至10个这样的AR体验点位,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体验,有所记,更有所悟。”阮竣说道。

周公馆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次的修缮改造,还专门在思南路71号院内的周公像边特别增设一处微型广场,从此,国旗也将在此飘扬,这为进一步办好周公馆大思政课提供了更多场景。与此同时,推动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百物进百校”第二季品牌项目也都将紧锣密鼓地继续推进。

阮竣介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实践,借周公馆以全新面貌亮相之机,以周公馆为主要教育活动空间,中共一大纪念馆打造的周公馆宣教品牌“周公馆会客厅”后续也将推出多样活动,铺展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党课可以上得交互又具有沉浸感

“革命类纪念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传承革命精神的社会使命,承担着为党、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责任。在多维度注重精神力量传递与共鸣,将伟大建党精神浸润人心,这是我们守正创新,迎接挑战的核心原则和关键。”阮竣说。

如何突破纪念馆本身的场域,一大人最新做了一次以VR行进式大空间做成的沉浸式红色展览的尝试——“数字一大·初心之旅” 大空间VR沉浸式体验展位于黄浦区雁荡路29号金雁坊二楼。展馆整体空间以经典石库门为主体元素,兼具红色文化、海派气质与江南意韵,构建出一堂交互行进式的沉浸“党课”。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带上VR眼镜,就能即刻进入一个360度环视的虚拟世界,从“初心码头”登船后,迎面而来的是20世纪初的上海外滩景象。进入上海的街头,有工人游行呐喊,有机械设备从身边穿行而过……随着画面升空,一本本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环绕眼前。拨开云雾,来到望志路106号,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会议召开和紧急转移的全过程呈现于眼前,亲历其中,参与者仿佛能真切感知“伟大开端”的历史必然。

其中,VR影像的细节呈现,对制作团队来说,同样需要付诸匠心。哪怕是“那个年代的上海外滩是怎样的”这样一个细节,阮竣就带领项目主创团队,借助上海图书馆平台,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对外滩的每一栋楼进行史料考证研究,共同探讨建筑呈现样貌与方式,以求达到更严谨的史实性、更适度的艺术性,从而让观众观赏到1921年的上海外滩景观。

阮竣说,作为全国首个LBE VR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初心之旅”1.0版是一次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尝试,是红色文化年轻态消费场景的突破性营造,力求通过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让人们触摸到有温度的革命历史,让更多人爱上“红色+”。

“如何在新时代有创新表达,如何通过产品与服务将红色故事讲得有内涵、有温度、有共鸣,中共一大纪念馆一直在探索实践。我们将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不断打造和丰富‘一大’品牌,坚守红色阵地,在新征程上讲好建党故事,让初心红成为中国潮。”在阮竣看来,党的创建历史和伟大建党精神,必然要映照当下和未来。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内容和方式都应与时俱进,在新征程中着下锐意创新的笔墨,让更多人汲取到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