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小学科学教师为何齐聚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昨天下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开讲了一堂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教育课,台下听讲的,是来自浙江、福建、上海三地的100名中小学科学教师和场馆科技辅导员。从7月23日开始,这100名科学教师就齐聚上海,参加了为期近一周的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特训”。
昨天下午听完课,徐汇中学化学老师和科创课程组长张德贵用“星辰大海”形容了这几天的培训经历。“第一个星辰大海是让我们发现了教学内容的‘星辰大海’。”他告诉记者,这些天里,他们参观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听取了很多专家的专业课,看到了现在最新的科技成果等,“这都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往教科书中的内容。”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局限在教室里,科学教师能做的很有限,而在自博馆等场馆里,张德贵看到了孩子和家长们学习科学的热情,这让他发现了教学方式的“星辰大海”:“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没有很好地去运用到科学场馆,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想这值得我们好好挖掘,拓宽我们的教学空间。”培训中,张德贵还遇到了很多来自不同地区的科学教师,多地联动的教师团队在科学教育上的合力,让他看到了科学教师团队的“星辰大海”。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科学教研员林倩倩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这也是她出远门最久的一次。跟以往参加过的教师培训不太一样,这次不仅有专场讲座,还有实地考察,多元、丰富的内容让她感觉很充实。印象最深刻的是走进闵行晶城中学、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等上海的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园区,接地气的体验给她带来很大的触动。“像闵行晶城中学在科学教育中融入自身特色,将中医药文化传统结合科学普及来设计课程,这就很有意思,也让我思考如何让学校的科学教育更有特色。”林倩倩说。
徐德亮是嘉兴市实验小学信息科创中心主任,短短一周的培训,让他感到受益良多。“无论是从空间建设、课程活动、新课程的引领发展,都十分受教,我们学校也在做科学教育校本课程,会遇到一些痛点和堵点问题,这一次培训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徐德亮说,
比如以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为背景的学习情境的营造,馆校融合的方式就解决了校本资源有限的难点,丰富的场馆资源可以让学生有更宽阔的视野,带着知识去行走。又比如专家提到的巧设人工智能方向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信息整理,也让他大受启发,“这对我们课堂教育是一个有效补充,同时拓宽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
徐德亮说,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他对于上海科技馆推出的数字资源建设非常期待,“如何满足孩子对于科学知识多元、个性化的需求,仅仅靠学校自己的资源是很难支撑的,而通过馆校合作,能够得到更充沛的资源,还可以不断迭代,提升了教学效率。”
记者了解到,这一2024年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科学教师培训暨“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活动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技馆主办,上海科技馆承办。作为2024年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基于科技馆科普资源的科学实践”为主题,旨在增强教师的场馆资源教学应用能力和科学实践技能,促进学校与场馆之间的科学教育合作。
为期近一周的培训实践中,学员们通过讲座报告、动手工作坊、参观见学等形式,了解上海科技馆“三馆合一”集群化发展下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输出、品牌教育项目的创新与推广,共同思考与探索馆校合作背景下科学教育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新模式。这也是上海科技馆携手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发布“科创教育一条龙”倡议后的一次实践。未来,上海科技馆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的有益探索,让更多优质的场馆资源进课堂进学校,也让更多的科学教师和青少年进场馆,共同助推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