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十年光阴铸造钢铁蛟龙驰骋海疆,自研自创成就中国海军“舰”指一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两栖作战力量作为海军一支重要作战力量,对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曾几何时,国内在该装备领域留有多项空白,与世界领先水平更是存在巨大差距。作为我国长期从事两栖战舰艇研究设计的总体单位,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勇担起“研制我国首艘两栖攻击舰”这一时代重任,两栖舰船研发团队更是以奇迹般的中国速度,自主创新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从“零”开始铸造海军两栖作战的钢铁蛟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力装备支撑。
研制难度不亚于航母,自主创新攻克“卡脖子”
2012年,我国两栖作战力量当时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当时国内仅有研制综合登陆舰的经验,研制两栖攻击舰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远大于综合登陆舰。作为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研制两栖攻击舰是具有全纵通飞行甲板的类航母船型,具备飞机、车辆、坦克、气垫船等多种搭载能力,这项工程涉及船舶、航空、电子、陆战装备、兵器、信息、雷达、机械等多个行业,其研制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航母。
其中与舰载机、坞载艇和两栖陆战装备进行协同设计、实现兼容保障是两栖攻击舰研制的最大特点和难点之一。为切实提升实战条件下的两栖装备投送保障效能,第七〇八研究所作为牵头和抓总单位,组织航空、航天、兵器、电科集团各相关单位系统性地开展了复杂的接口协调工作,各类搭载装备研制阶段跨度大、采用的标准不同、适应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有的技术状态已固化,难以进行搭载适应性改进,有的技术状态未固化,接口无法明确,整个接口协调工作异常艰难,项目团队不分昼夜进行现场办公、跨集团集中办公是常态。最终,通过项目团队努力,签署了三大类数百项装备协调卡,有力保障了两栖保障系统研发,也为两栖作战装备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栖攻击舰研制难度高、时间紧、任务重。“再难也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怀着必胜的信念,研发团队迎难而上,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瞄准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不断创新设计思路和科研理念,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舰船研发中,成功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如突破了船型设计、重载甲板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使我国首次拥有某两栖战舰新舰种,标志着我国正式踏入两栖力量强国行列。
青年团队“堪重任”,不舍昼夜同协作
这项工程的研发力量由一支年轻的团队组成,团队中40以下成员超过73%,年轻人在工程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获得2021年度上海市五四奖章,2023年荣获第27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脚步坚定地在国家重大工程的舞台上挥洒汗水、绽放青春。
研制这样一项大型工程,需要从总体、系统到配套设备等各层面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该工程研制过程中仅试验就开展了数百项。这些试验项目与研发设计强相关、高度并行,为了尽快得到试验数据,支撑研发设计工作,成百上千的科研人员经常来不及准备、顾不上道别,随时准备着奔赴全国各地开展试验工作。
曾获得中国船舶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的某系统主任设计师就负责了其中两项极为关键的试验项目。试验开始之时,年仅28岁的他,孩子才刚出生不久,一面是身为人父的家庭责任,一面是刻不容缓的关键节点。“家庭的困难克服一下也能过去,但我们的研发工程关乎国家利益,不容半点差池。”为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在家人的谅解和支持下,他毅然奔赴外地组织试验实施。
两栖攻击舰仅主要配套设备超过400项,搭载对象涉及海、陆、空多域装备,参与的单位遍布全国。这是一项全国联动的大协作、大协同。他负责的动力系统陆上联调试验是该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该试验涉及参配试设备几十项,参与单位十几家,试验项目多、新研设备多、试验周期短,组织实施难度很大。他作为试验现场总指挥带领项目组不分昼夜,一直坚守在试验场地,白天开展试验,夜晚整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问题,当制定好次日试验计划时往往已经到了第二天凌晨。
当时,三家牵头单位的负责人都是30岁不到的年纪,3个年轻人带领着十几家单位、上百号人的团队,针对各类问题,发现一起,处理解决一起,并及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期间共解决处理各类问题近百项,有效释放了动力系统装舰风险。
最终,该动力系统在实船长跑试验中实现一次通过的好成绩,交付以来该动力系统在各种工况下操纵灵活、运行可靠,为该舰执行各类任务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保证,受到部队一致好评。
来时正值酷暑,归时已是寒冬。就这样,这群年轻人持续奋战了半年多的时间,当他们圆满完成试验任务,背上行囊握手惜别时五味杂陈,“当时天气特别冷,但站在室外似乎也感觉不到冷。我们3个小伙子如释重负,因为习惯了每天忙碌又紧张的工作状态,甚至还有些不知所措。能在团队的通力协作下,完成这样的大型试验,觉得我们都挺了不起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国防军工建功立业、创造奇迹
十年光阴,从图纸上的笔笔线条到海疆上的钢铁巨舰。2021年4月23日,首舰“海南舰”入列。2022年,“广西舰”“安徽舰”也相继入列。团队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完成了战舰的研制,使我国快速跻身于极少数具有自主研制大型两栖战舰能力的强国之列。
从国外以往经验来看,要建造如此规模和水准的战舰,即便是成熟的型号也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然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自主创新的首舰海南舰从开工到交付仅用时37个月,在世界军舰建造史上都是一个奇迹。2、3号舰也分别在首舰交付后10个月和20个月内交付,并实现了两栖舰船领域首个“零意见”交付。更难以置信的是,三艘舰的交付均在疫情期间完成。
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团队成员不断创新设计思路和科研理念,攻坚克难。他们在施工配建阶段,深入现场解决各类问题,面对施工环境复杂、船上空间狭窄、舱内高温、通风不畅和油漆挥发等困难,连续奋战,从未退缩,展现了新时代军工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也锻造了一支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推动海军战略转型为荣的科技人员队伍。
多年来,该团队在国防军工事业中建功立业,创新超越,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目前,团队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项目,近年来累计发表专业论文1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6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团队成员中,1人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人入选中国船舶集团青年拔尖人才。
“如今,我们不仅在科研上能得到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也得益于先人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的研发工作已然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通过战舰型号的成功研制,我们在不断锻炼科研能力的同时,也推动着我国科研实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些砥砺前行、投身军工行业的青年眼中,他们将跟随前辈们的脚步,将这份情怀与责任感继续代代相传。把他们从重大任务中得到的锻炼和经验转化为发展动能,投入到日后更多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中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