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爱心暑托班的“十年之约”,接力传承中这群大学生为课程带来“新菜单”
2024-08-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赖炜

“同学们,假如你是中共一大代表,你会如何应对敌人的搜查?”“大家来猜猜,这部102岁的党章,是如何从战乱中被完好保存至今的?”在湖南街道爱心暑托班,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坐上“红色大巴”,在历史的讲述与思考中,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历史渊源。

今年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加入上海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的第十年,同学们带着精心设计的品牌课程再次走进课堂。在赴“十年之约”时,大学生们不断探索新的方向,期待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更好发挥所学、服务群众并始终贴合时代。

  ※  做原创红色课程,探索红色育人新路径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大中小学社会实践一体化”团队的学生志愿者负责人柴子琪是红色课堂授课志愿者的一员。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共四大召开100周年前夕,这支团队凝聚学校会展与传播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优秀青年力量,发挥专业优势,将旅游路线、角色扮演等形式融入思政课程,深入浅出地将原创的红色课程送到10个授课点,推动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我们团队成员在学校也是红色文化的践行者、弘扬者,负责了校内外多次团日活动、红色场馆志愿服务、校社联动项目的开展。暑假里,我们也希望延续大学生实践的传统,做到‘假期不停学’,结合好暑托班这个重要平台,将红色文化带到青少年身边。”柴子琪说。

依托“大学-红色场馆-基层单位(暑托班、中小学、社区)”的“1+3+X”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实践团充分挖掘上海红色文化场馆的历史文化内涵,面向暑托班设计了《寻访红色旧址,传承革命基因》《再看红色历史,感悟前辈家风》两讲内容,课程主要以在上海这座“光荣之城”开展的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为背景,结合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接受程度以及兴趣导向进行开展。同时,团队以小见大,从熟悉中寻找生僻,设计了交互性的课堂内容。

除了在爱心暑托班中的实践,“大中小学社会实践一体化”团队还针对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育人需求与实践特色,打造多样化、多层次、特色化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后续将持续开展红色路线研学路线设计、大中小联动的主题仪式教育、专题讲解和微课录制等活动。

  ※  以专业赋能,结合多元学科融合创新  ※  

除了红色党史的新课,上经贸大的品牌课程《经济学小书包》也再次被纳入湖南街道爱心暑托班课表。这堂特色的“经济学小课堂”由团队学生独立编写,采用互动式、游戏化课堂教学方法,将小学生们日常能够观察和感受到的经济学基础知识、生活中的典型经济学行为等内容传授给他们,推动经济学的普及。

今年,课程继续加以创新迭代。“‘贸贸爱心暑托班’是我们坚持多年的项目。今年,我们在继续体现财经类大学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首次尝试融入学校的外语特色,以双语教学优化课程体验,开发更高水准的课程资源。”该项目负责人、学校青年志愿者中心学生骨干丁隽琪介绍。

今年,来自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语)等专业的同学,把大学课堂上略显深奥的货币供给、资本成本等理论,转化为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案例知识,并将与经济学相关的名人趣事带入课堂,帮助青少年学会用经济学思维看世界,成为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小小经济学家。

此外,上经贸大爱心暑托班实践团队中不同专业的志愿者们还结合团队特色和校内所学积极探索创新,设计一系列特色课程,为爱心暑托班的同学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选择。记者获悉,在“大中小学社会实践一体化”、“贸贸爱心暑托班”实践团队在徐汇开讲的同时,学校多名教师指导的学生团队,也正在松江、闵行等地以专业赋能暑托班课堂。

  ※  传承开拓,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  ※  

“2014年以来,我们学校已参与了十届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从单纯派出志愿者到供给多门课程,越来越多的师生乐于在假期投身社区课堂,以青春智慧助力打造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校团委书记司徒力云向记者介绍,十年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团委累计派出500余名志愿者参与超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服务青少年超10000人次。今年,学校组织志愿者在徐汇、闵行、松江、长宁4个区20余个办班点,正在开展为期6周的志愿服务,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磨炼自我、砥砺成长。

作为今年团队的一员,柴子琪感到荣幸又骄傲,她说:“我是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的一员,校青年志愿者中心有一句口号是:作为参与者要做好志愿服务,作为管理者要做好志愿者的志愿者,作为组织者要做好志愿者的志愿者的志愿者。爱心暑托班对于我来说是实践志愿者身份最好的舞台,而我作为团队的参与者和管理者也在不断突破,努力诠释志愿服务的无私精神。”

第十年的工作是对过去的传承,也是面向未来新的展望。除了暑托班,今年寒假的时候上经贸大第一届寒托班也已经开始,期望为更多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志愿服务。师生们期待,在实践中探索一套新的大中小一体化社会实践范式,也让这样的社会服务更贴合实际需求,帮助到更多的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赖炜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