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展举行解读讲座,“元宇宙不是技术而是个数字场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这几年,元宇宙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说这个技术很厉害。”金江波教授说。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以及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引起了人们观众对于艺术和科技相融合的广泛兴趣。结合这个展览,上海市文联、上海市创协、上海市美协等今天联合举行讲座,从元宇宙的概念出发,探讨新兴技术如何影响艺术与设计,以及人类本身的转变。
金江波是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市创协主席,同时也是上海美协实验与科学艺委会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院执行院长,所以他对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年有关这方面讲得最多的就是“元宇宙”了,在很多人心里,好像艺术一和元宇宙搭边,就显得很高级。而金江波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元宇宙不是个技术,它是个场景、平台、系统,是人类数字世界所达成的一个平行宇宙化的数字场景,当中有很多技术整合在一起,比如说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大数据可视化。我们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面会看到,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元宇宙的力量;谁能够在数字世界生存更好,谁就有这样一个数字化身,能够徜徉在元宇宙当中。”金江波说,因为元宇宙的出现,人类交互方式的不断重构,从“指控”到“音控”到“眼控”到“脑控”,一直到AI时代的数字化永久性交互方式,艺术在科技加持下不断演变,从物理世界向元宇宙进行迁移和升级。
为了让观众更能理解元宇宙,金江波引入了庄子的《逍遥游》,因为这个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经典影响了两千年以来东方人内心的宇宙观,而这个宇宙观竟然与元宇宙也有一点关系。“我突然意识到‘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段话,其实正在为我开启一条未知的元宇宙的通道。”金江波说,“幸运的是,这条路虽然曲折且坑坑洼洼,但我还是获得了内心的自在。就‘自在’这个词的真正意义而言,无论宇宙如何洪荒变换穿梭,‘自在’总在,‘自在’以其超然的姿态,始终悄然地匿在元初始的深处。”
担任此次讲座主持的是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创协设计理论与教育艺术委员会主任林明杰。他与金江波的对谈,则让观众更进一步体会到:“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
本届全国美展上海展区的两大展览将持续到8月25日。全国美展在上海这个暑假持续火爆。在展览开幕后的两周时间里,油画作品展参观人数已达5万人次,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参观人数已达6万人次,合计11.6万人次。于此同时,中华艺术宫推出的各场公教美育活动预约火爆,迄今已有来自全国超过1.4万位观众参与活动,其中,500余名4至14岁的小朋友通过观展+艺术体验的方式走进全国美展上海两大作品展。此外,中华艺术宫组织志愿者于展期每日上午10:30举办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公益导览服务,下午14:00举办油画作品公益展导览服务,共计48场,让观众更加全面地探索展览的精彩作品,解读作品背后的故事及其蕴含的艺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展览中,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会员在实验艺术、数字艺术门类中表现可圈可点。而“上海市文联文艺家大讲堂”和“上海创意设计讲坛”两大品牌讲座活动联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人们深度阐释新兴艺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