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洋两万里,他把青春献给大海
2024-08-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截至目前,上海共有注册海员76390人,其中国际海员67227人,2023年上海地区外派海员25847人次,约占全国海员外派量的18%,位居全国第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离不开6万多国际海员的辛勤付出,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大海,90后饶杰华便是其中之一。

  // 航海梦源自《鲁滨逊漂流记》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联系到饶杰华时,他还在印度洋,正航行在中东回国的航线上。饶杰华目前效力于上海华新船务有限公司。“我们的船是一条11万吨的阿夫拉油轮‘FRUNZE号’,满载10万吨原油回国,预计航行20多天到国内。”饶杰华告诉记者。

饶杰华来自湖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初中时父亲就去世了,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2007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听一个表叔说远洋船员工资高,懵懂的他被这个高薪职业所吸引,便报考了上海海事大学轮机管理专业。“当时就想着通过这个高薪职业改变家庭面貌,没有伞的孩子得学会努力奔跑。”

吸引饶杰华的,不光是高薪。他的网名是“环洋两万里”,取自法国小说《海底两万里》。饶杰华是个文学青年,他坦言,小时候看了许多冒险小说,有本《鲁滨逊漂流记》最让他印象深刻,从而更向往外面的世界。当国际船员可以航行全世界,不甘平凡的他,想出去闯闯。

2011年大学毕业,饶杰华加入了中国最大的航运公司——中海,也就是现在的中远海运,他在那里工作了12年。

刚进中海时,他被分配到货运部,上的第一条船是“振奋13号”,一条3.5万吨的内贸老船,从北方港口装煤到上海的吴泾电厂。在这条船上,他整整实习了12个月,换来了三管轮证书。

“远洋轮机船员职级依次为:三管轮、二管轮、大管轮、轮机长。”饶杰华向记者科普道。现在他已经拿到了轮机长证书。

第一次上船既兴奋又紧张,第一次看着万吨巨轮,它是那么雄伟,踏上舷梯的那一刻,也正式开始了饶杰华的航海生涯。

记得第一次出发是去北方的京唐港。当船从繁华的黄浦江慢慢驶入长江口,江面越来越宽阔,往来船只一条接一条,让当时还是“菜鸟”的他既新奇又兴奋。

随着船越开越远,涌浪也大了起来,饶杰华开始晕船了,吃不下东西,吃啥吐啥,胆水也吐了出来。事实上,治疗晕船最好的方式就是乘船训练,当船员这么多年,他晕船的毛病就这么好了。 

每当夜幕降临,星辰点缀着天际,月光洒下大海,海浪拍打着船舷,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那是大海的摇篮曲,陪伴他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 入行十多年跑遍了全球 //  

2016年,饶杰华转到公司油轮能源部,开始了他的油轮职业生涯。

油轮主要是运输石油类产品,包括原油、燃料油、柴油、汽油等。油轮对安全性要求很高,因为运输的油易燃易爆,设备也更多更复杂。油轮吨位丰富,从最大的30万吨超油轮到11万吨的阿夫拉型,再到四五万吨的灵便型,还有更小吨位的油轮。一般大吨位的油轮主要往来于世界各大主产油国,装原油到国内港口,再由小吨位油轮转运到各港口。

饶杰华曾在一条30万吨超油轮上当二管轮,去中东,也去西非安哥拉、喀麦隆,绕道好望角,穿过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经新加坡进入南海回国,一来一回两个月,日夜航行。30万吨超油轮,可以装载27万吨原油,约230万桶,油价高时,一船油价值1亿美金。

入行十多年,饶杰华跑遍了全球: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新加坡、美国、伊拉克、阿曼、阿联酋、伊朗、安哥拉……实现了他当年选择航海出去走走看看的梦想。

饶杰华用航海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海上之旅:零下三四十度的俄罗斯,冰天雪地,千里冰封;日韩,下去就是买买买,各种化妆品、小商品;菲律宾岛屿,用香皂、洗衣粉跟岛民换各种好看的贝壳、珊瑚;马来西亚,钓不完的鱼,吃不完的螃蟹;印度,牛在大街走,公交车没车门……

此次航行有25名船员,来自3个不同国家:中国、孟加拉、缅甸,年纪最大的53岁,最小的21岁,英语是大家的工作语言,由于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不同,很考验大厨。

  // 一想到祖国、亲人就充满力量 //  

“当海员久了,你会发现,真正的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是诗和远方,也不是每天都是星辰大海。”饶杰华由衷地说道,“在大海上,无数次循环的日出到日落,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孤独和忍耐,但一想到远方的祖国、亲人正期盼着我们,就充满了力量。”

2020年,饶杰华在30万吨超油轮出海时,遭遇了油轮主机活塞环断裂、缸套磨损,彼时船正在南非好望角。好望角,无风也是三尺浪,尽管是30万吨油轮,依然颠簸得稀里哗啦。但是主机需要修理,于是,全船人出动,20多号人围在机舱,用拖把粗的绳索拉紧缸套,主机2万多千瓦,大缸套四五吨,固定在栏杆上依然被拉飞。好在全船人齐心协力,抢修完成,顺利开出风暴区。

“在船上久了,什么都遇到过,台风、机舱火灾、恶劣海况,屡见不鲜。航海是个高危行业,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险,所言非虚。”饶杰华说,海上航行,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对船员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有的船员家里出事、父母亲去世,也无法及时赶回。

所幸的是,随着航运的发展,海上通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以前海员通讯靠写信,家属写信寄给公司,公司再统一寄到港口代理送到船上。每每那些被念到名字去船长那里领家信的都兴高采烈,没信的心情郁闷。再到后来手机普及,到了港口打个越洋电话。再到后来,船上安装了海卫通,随时随地能上网聊微信。“刚开始价格很贵,每人每月才50M流量,到后来300M、1g,现在很多船甚至取消了流量限制,随心上网。”饶杰华的海上新生活由此开启,他说,这对于广大海员来说是一大福音。

出海一去就是七八个月,然后回家休息三四个月,这便是饶杰华的工作日常。

海员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找对象也看缘分。饶杰华和爱人的相识就是偶然,当时他跟以前的同学聊天,打趣要她帮自己介绍女朋友,老同学还真上心,立马帮他牵线。刚开始微信聊,在海上聊了半年后,休假见面,很快确定了关系,第二年就结了婚。

饶杰华说,远洋海员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家人。每每家中有事,都不能及时赶回家,家里老人小孩生病,都是妻子忙前忙后。“有的船员,爱人生孩子都没能陪在左右,往往日后一吵架,被老婆拿出来说事,瞬间就安静不多讲了。”饶杰华笑言,“每次休假在家,买菜做饭做家务,接送小孩,我可勤快了,趁着休假陪伴家人,好好弥补这大半年的欠缺。”

航海的路,虽然很苦,但饶杰华不怕,依然坚持。这些年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已经从三管轮当到了大管轮,涨了工资买了房,儿子下个月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

未来的路,依然艰苦,但饶杰华满怀期待与信念继续远行,他的目标是5年内当上轮机长,多管几条船,把这些年在海上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发扬光大,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