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化身藏族学生的“大学生导师”,跨越山海启航梦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剪辑 受访者/图、视频
从害羞到自信,从自我介绍时的紧张到上课时争相举手发言,这群来自西藏参加“金石榴”上海行研学活动的中学生们为何有这样的转变?近日,来自西藏江孜闵行中学的20位师生代表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援藏德育“金石榴”双导师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建桥学院的00后学生化身藏族学生的“大学生导师”,从“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和西藏学生共同开展“金石榴”上海行研学活动。
00后化身“大学生导师”
提供学习和心理等多方面帮助
“我们不仅在学习上给予藏族学生帮助,更在生活上给予了关心与支持。最初自我介绍的环节,学生们有点紧张和害羞,我们安排了心理疏导活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来自上海建桥学院的梁芮菡同学是此次研学活动的大学生导师之一,她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上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大学生导师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生活安排。通过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比如将英语单词结合生活化场景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用刀具沿着蚌壳边缘切出一条缝隙,然后沿着缝隙,将刀具插进去,撬开蚌壳。洗涤、打磨、研磨……考虑到珍珠对于雪域高原的师生们来说是相对陌生的,在珠宝制作环节,为了让学生们感受珠宝制作过程中的蜕变,上海建桥学院采购了大量的珍珠蚌,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们从开蚌获取珍珠到加工打磨制作首饰一系列环节中,感受到“要想成为璀璨的珍珠就必先经历痛苦的洗礼”。
研学活动尽管时间有限,但仍为学生们保留了充足的学习时间,他们在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和朵云书店体验沉浸式阅读学习。此外,上海建桥学院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强国有我好少年”为主题,为学生们共上一堂难忘的思政课,播撒红色基因。梁芮菡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西藏的孩子感受到上海的温暖和关爱。我希望通过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次活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传承知识,回馈社会,展现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走出大山开拓眼界
既是知识盛宴也是心灵的交融
从追寻信仰之光的红色教育基地,到感受发展之变的现代化地标;从浦东新区的繁荣景象,到临港新片区的科技前沿……在此次“金石榴”沪藏研学活动中,行程安排的东方明珠塔、黄浦江畔、上海天文馆、海昌海洋公园等地标性场所都是中国现代化和创新的象征。两地师生在参访浦东后深入探索临港新片区,上海电气李斌劳模展示厅、滴水湖AI创新港展厅、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彩虹鱼”深海教育科普基地等产业前沿基地让师生们震撼不已,感受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讲解中,也让藏族师生们了解到临港新片区曾是上海东部的一片沿海滩涂,如今逐渐成长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成为了年轻人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之地,感受到新城日新月异的发展。
谈及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和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的感受时,西藏江孜闵行中学学生普琼说:“上海是一座充满红色文化的城市,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普琼也对上海建桥学院三馆——“雷锋馆”“国政馆”和“党建育人馆”的参观学习印象深刻,“通过这些展览,我了解到雷锋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性,这些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记者了解到,2022年11月以来,上海建桥学院选拔出229名优秀学生担任大学生导师,与江孜闵行中学的480名学生结对,往来书信800余封,开展活动帮助藏区的孩子走出大山,开拓眼界。梁芮菡说,“我们和江孜闵行中学的藏族学生有书信来往,主要和学生交流学习或者是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学生也会和我们分享学校和江孜县举办的有趣活动。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每次在书信的结尾,学生们都说很想我们。”
江孜闵行中学校长黎春表示,此次相聚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进一步心灵的交融,我们深切感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温暖。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播种爱心、收获希望,学生们一定能茁壮成长,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剪辑 受访者/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