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美医生”翁心华:从医五十余载,他是中国医学界的福尔摩斯
2024-08-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他是医学界的福尔摩斯,守护着上海人民的健康;他言传身教培育栋梁,为感染病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支优秀的人才梯队……

今天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中宣部、国家卫健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4年“最美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终身教授翁心华等十人荣获殊荣。

走过了五十余载跋涉、传承、开拓、创新的医学生涯,翁心华教授始终站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最前沿,不仅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打下坚实的临床基础,更拓展了经典的传染病防治的科研领域,在发热待查、真菌、结核、乙肝、寄生虫病、SARS等领域都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轶事。

 他是医学界的福尔摩斯 

“一个好医生要去发现病人不为人所注意的异常”


发热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几乎每个病人的发热又都有所不同,涉及的疾病也极其纷繁复杂,因此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常被认为是最富挑战的临床问题。而翁心华用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病人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小异常,许多辗转的疑难病例因翁心华的“一锤定音”而结束辗转,重获新生。

有一名17岁的年轻女孩,高热至40℃一个多月,同时伴有较为剧烈的腹痛,入院后检查发现该病人有大量腹水,腹水检查大量炎症细胞,外周血检查白细胞计数也升高。接诊医生想当然地认为“肯定是腹膜炎了”,于是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

但是抗生素的疗效并不理想,女孩仍然高热、腹痛。直到翁心华前来查房,他仔细询问了病史,检查了病人,果断地说:“这个孩子不是腹膜炎,是腹型红斑狼疮,应该马上改用激素治疗。”接诊医生颇不服气地提出“这名患者所有的红斑狼疮相关指标检测可都是阴性的”。然而,事实很快证实了翁心华的判断,女孩改用激素后,很快体温降至了正常,腹痛、腹水也奇迹般地消失了,3个月后各项指标的复查更进一步证实了红斑狼疮的诊断。

当接诊医生带着无比敬佩的心去请教翁教授时,翁心华说:“你有没有注意到病人球结膜充血得非常厉害?有没有发现她手指指端有可疑的出血性皮疹?……一名好的医生要通过细致的工作发现病人不为人所注意的异常,用严谨的逻辑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样的传奇案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翁教授看病就像福尔摩斯探案,蛛丝马迹都是有用的”“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知识面极广,大脑就像一台检索的电脑”……凡是与翁心华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学生、进修医生,无不为他清晰的临床思维,广博的临床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折服。翁心华像大侦探福尔摩斯抽丝剥茧办案一样,积极地追查患者的病因和病史,在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找出有价值的线索,科学地推理“破案”,最终达到正确地诊治,让患者逐渐康复。

 他为2400万人守护健康 

“传染病防治事业是艰苦、有风险,但毕竟要有人去做”


童年时,麻疹、霍乱病人那些令人无法从脑海中抹去的痛苦惨状,给翁心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他从小立下了当一名能够解除病患痛苦的好医生的志向。1957年,翁心华告别了故乡来到了黄浦江畔,就读于当时国内著名的医学院校——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始一步步实现他童年的梦想。

预防传染疾病,众所周知就是要与病源“保持距离”,而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与病毒相伴、亲近病人,做到“零距离”。每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翁心华总是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带领专家团队挑战疫情传播的生死时速。他总说,“传染病防治事业是艰苦、有风险,但毕竟要有人去做”。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来势凶猛。翁心华临危受命,担任上海防治“非典”专家咨询组组长,配合上海市卫生局,主持制订防治“非典”措施、进行科研攻关等工作。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与国内专家组成的联合检查组专家,他奔赴全国SARS疫区进行检查督导,认真调研,分析病情,参与制定修改SARS的临床诊疗与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标准,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SARS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翁心华的带领下,通过上海广大医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全市仅发生8例输入性感染,无一例医源性传播病例,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赞扬和钟南山院士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肆虐。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初期,翁心华再次站在了抗击甲流的前沿。在他指导和推荐下,他的博士生,感染病学专家卢洪洲教授,担任上海市甲流专家组组长。翁心华领衔的这支抗击甲流团队为上海市乃至我国甲型H1N1流感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我国多个地区爆发了病因未明的血小板减少性发热综合征,国家疾控中心确认为系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在翁心华教授指导下,他的学生张文宏教授等迅速赶赴上海周边的相关地区。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疫区外(浙江地区)布尼亚病毒病例以及病毒株与疫区病毒株基因序列存在细微差异,提示作为新发传染病事实上在我国多个地区长期存在,为本地区爆发相应疫情做好了技术储备。

正是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翁心华和他带领的华山医院感染科团队,忠守着上海人民的健康,成为全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排头兵。

 他言传身教培育栋梁 

“最开心我的学生取得很好的成绩”


翁心华师从我国临床抗生素学的奠基人、著名的传染病学家戴自英教授和徐肇玥教授,在恩师们的言传身教下,他继承了他们教书育人的理念——感染科是培养人、促人成长的平台。

当学科带头人的接力棒传到翁心华手中时,他没有忘记老一辈传染病学家的精神,鼓励青年人要“挑得起担子,经得住考验,放得下名利,守得住清寒”。

在翁心华教授的带领下,他所在科室一大批优秀青年俊才脱颖而出:张文宏教授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王明贵教授成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他在耐药细菌机制方面有创新发现,新发现的耐药基因已经被国际广泛引用,该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一等奖;卢洪洲教授也是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甲流专家组组长,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他率先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引进中组部上海市卫生系统的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张颖教授,广泛开展国内外的科学交流和合作,在结核病耐药领域有重大发现,在国际上知名期刊SCIENCE(2011)上发表了重要论文等。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甘于清贫……翁心华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感染病学临床工作与研究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一批批年轻医生。他热心为青年医生成长进步铺路搭桥,使华山医院感染病科成为全国最优秀的学科之一。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传统的传染科走出了病毒性肝炎等传统传染病的研究范畴,已逐渐发展为以传染病学为依托,融合临床微生物学、临床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华山感染现在每年收治各类感染病人约7000例次,是国内重要的临床医疗中心之一,被誉为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高法院”。

“我最高兴的,就是看到我的学生在他的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比我自己获奖更让人高兴。”谈及此次获奖,翁心华感到开心的同时,他更开心能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很好的成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