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创训练营,医学生们的医学梦想正扬帆起航!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8月20日到8月29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创训练营妇产科医院活动火热进行中,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20多位医学生跟随着科创导师们开启了一场科创之旅。在这个训练营中,他们不仅学习到了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更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为未来的医疗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生们走进了妇产科、临床病理科和新生儿科等临床科室,他们还参与到临床研究培训、实验室技能操作等,与医学来一场“亲密接触”;此外,他们还分组与科创导师结对,开展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课题。
// 一场与医学“亲密接触”的科创之旅 //
从本周二开始,来自复旦大学医学院的20多名医学生跟随着妇产科医院名医、导师们一起,共同开启全新的科创研学之旅。本次科创营以“医路前行、科创扬帆”为主题,为医学生们提供领略医学科研之美、拓展医学创新思维的舞台。
医学们先后走进了妇产科、临床病理、新生儿科等临床科室,感受临床医生的工作点滴;他们还参与到临床研究培训、实验室技能操作等。与此同时,他们还与8名科创导师结对,开展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课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五年制大三的学生张阳阳,去年参加了第一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创训练营在妇产科医院的科研活动。 在上一届的科创营中,张阳阳在导师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各项医学分子实验,还参与了关于“人参皂苷对子宫内膜相关疾病作用机制”的文献检索和整理工作。“通过参与训练营,我学到了很多新技能,比如如何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以及团队合作。最终我们的团队取得了科创训练营优秀团队的荣誉,后续我也进一步整理文献发表了一篇一区的综述。”
“科创训练营会引领大家接触和认识妇产科医学,通过亲身参与科研的实践来培养同学们的科研能力。不管是从选题到实验设计,再到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每一位同学都将与导师和团队紧密合作,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并有机会参与学术的交流和成果的展示。”在张阳阳看来,科创营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更是一个成长的平台。科创营激发了他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让他更加坚定了未来从事科研的决心,因此在之后的一年里陆续以一作及共一发表sci四篇。同时,在科创营的经历让张阳阳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希望能够继续深造,专注于生殖免疫的代谢调控研究。
// 体会医学温暖,感受科创的魅力和挑战 //
记者了解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此次科创营的一大特色。医学生们中在实验室中亲自操作,学习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方法。
“医生是一个忙碌的职业,特别在参观产科、新生儿科等临床科室时,深刻体会到了医学的温暖。”即将升大三的医学生郭奕玮告诉记者,之前选择学医,是觉得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关乎生命,关乎健康,更关乎每一个个体的尊严与价值。此次参与到科创营,她更能领悟到,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技术,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郭奕玮说,除了体会医学温暖外,从参观实验室到细胞培养实操,每一步都让她感受到了科创的魅力和挑战。这次科创营将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不仅提升了大家的专业素养,更激发了他们对医学创新的热情。
同样,医学生窦羽童表示,参与到此次科创营中,大大激发了她对于科研的热情。在科创营中,医学生们被分成不同的小组,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班级,但是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这种跨班级的合作模式,也让大家意识到了团队协作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1989年出生的王松存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妇科内分泌与生殖医学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也是此次科创训练营妇产科医院的导师之一。
“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永远不能把临床和科研割裂,要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研究问题,再到临床中去解决问题。”王松存说,在生活中,很多医学生的学习会停留在课本上。而她希望通过参与科创训练营,让这些医学生能真正近距离走近医院,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王松存告诉记者,科创营不仅给了医学生们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和视野的拓展。作为医学科创营的导师,她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们的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探索医学的未知领域。
曾作为复旦本科招生组成员,现担任妇产科医院教育科本科教学管理的万悦竹老师表示,因为做过医学本科招生宣传,更加了解本科生的需求,希望结合学生的意愿,接地气的科创活动能够对参与者有切实的帮助。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和医学生的互动中,我发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他们对医学的热情、对新知识的渴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都让我对医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们展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让人相信,这些学生将成为未来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此次妇产科科创营的组织方、妇产科医院教育科科长张菲菲表示,”希望此次活动能成为医学生们科研路上的一个起点、契机。希望医学生们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热切的求知精神,运用自身的知识,在助力医学发展的大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希望今后学生和他们的导师们能延续紧密的连接,团结协作,携手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最终造福更多患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