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此时此刻,若是邓公仍少年
2024-08-22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今天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小平同志的一生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太多的闪光点。而在年轻人心中,他的少年心性,他对青年的关爱,以及超越时空的期许,格外引人怀念。

两个甲子,见证了中华大地从山河破碎到救亡图存,从筚路蓝缕到蒸蒸日上。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国力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若此时此刻,邓公仍是少年,又将是怎样的心境?

1979年2月,邓小平访问美国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尽管当时的阿波罗计划已经终止,但月球车、登月机器等复制模型依旧深深吸引着小平同志,尤其是由月球取回的月岩。当时在场的一位美国记者回忆说:“他站在月球岩石的展柜前,就像一个小孩站在糖果店的橱窗前一样……”

如今“嫦娥”已经奔月,在无人踏足的月球背面竖起了五星红旗,并带回了月壤。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糖果”,我们也有了载人登月的计划,我们的“嫦娥”团队平均年龄才33岁,我们星辰大海的目标永无止境。邓公您看到了吗?

1977年8月,在一场关于恢复高考的研讨会上,温元凯教授提出了高考16字建议“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小平同志听完后说道:“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当时大家都不理解什么叫“四分之三”,随后小平同志补上了第二句话“‘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自愿报考,严格考试,择优录取”至今仍是我们高考的准则。

一代中国青年的命运就此改变。那一年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最终 27.3 万人走进高等学府。如今的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创历史新高1342万人,本科录取名额为450万人。每年都有千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数之不尽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国家建设中。邓公您看到了吗?

1989年10月,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了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公益基金“希望工程”。第二年的9月5日,邓小平欣然为“希望工程”题名,并以“一个老党员”的名义两次捐款总计5000元。基金会最终决定将这笔善款捐献给小平同志早期战斗过的广西百色革命老区,用于资助平果县希望小学的25名失学儿童再度重返课堂,这其中就包括了周标亮。

这笔捐款在周标亮心中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希望工程也改变了无数贫困地区和边远山村孩子们的命运。周标亮学成后回到家乡担任希望小学校长,继续投身教育事业。希望工程填补了中国教育的时代空缺,让九年义务制教育更好地落地,让“人人都有书读”在新中国不是一句空话。邓公您看到了吗?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新中国首次正式组团参加的奥运会。远隔重洋的北京,但凡有中国选手的比赛转播,小平同志是场场不落。警卫张宝忠回忆,当萨马兰奇将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挂到许海峰胸前时,“小平同志非常兴奋”。几个月后,萨马兰奇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庆祝活动,小平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对萨马兰奇说,中国能参与奥运会、世界锦标赛这样的世界性体育大赛,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尊严。

如今的中国不但已经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创下夺取40枚金牌的境外最高纪录,向世界展示了公平、拼搏、友爱的中国体育精神。日前的奥运健儿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奥运健儿们表示,祖国和人民为你们骄傲,为你们点赞!并赞扬健儿们“展现了中国青年一代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阳光气质“。邓公您看到了吗?

1997年的元旦,在医院休养的邓公让人打开电视机,当时中央台恰好在放那部12集纪录片《邓小平》,他就这样一集一集地看下去,回顾那充满艰险又辉煌灿烂的一生。由于耳朵听不清,护士便在他耳边复述着纪录片的解说词,每当电视里有一些颂扬他的话时,老人脸上总会绽出一丝异样的羞涩。如今27年过去了,小平同志当年种下的种子,留下的期许,一个个开花结果、成为现实。改革开放的大旗依然坚定高举,民族复兴的伟业正在积极推进,新的目标一山更比一山高,当代青年人跃跃欲试。倘若时光倒流,邓公仍是少年,定然激情澎湃,要把这轰轰烈烈的人生再来一遍。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