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特殊儿童的牵手共行,这群00后大学生打造申城夏日奇遇
2024-08-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仇彦崴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掘,漂漆技艺以其可操作性强和艺术观赏性高等特点,在年轻一代中绽放异彩,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今年暑假,汇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童画故事”团队二十余位师生的智慧与汗水,更融入孤独症儿童、脑瘫儿童、贫困儿童等特殊群体儿童纯真无邪的创造力与梦想的“特殊的三次方”公益展览在南昌路上的人文会客厅进行,其中所展出的作品大多都由团队与特殊群体儿童共同创作。

  ◇  用传统技艺疗愈特殊儿童,打造一片温馨  ◇  

提及漂漆技艺,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细腻如丝、色彩斑斓的漆扇。实际上,“以漆为笔,运水而作”的漂漆,具有着千年的文化韵味与匠人精神。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漂漆技艺,这个大学生团队通过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梳理,走进展厅便可看见这项传统技艺的发展,从大漆的来源制备,到漆器和漆工艺的发展制作,如数家珍地将其一一呈现,仿佛穿越历史的隧道,感知漂漆技艺的厚重。

展览的核心部分,陈列了实践团队的师生从去年冬天开始先后前往黄浦、浦东、徐汇、长宁、宝山、奉贤6个区的20家特殊儿童康复医院、机构及社区,带领100多位特殊儿童共同制作完成的漂漆扇子、书签、花瓶、挂坠等作品。

团队成员根据小朋友喜爱的图案手把手教学相应的方法,努力让孩子们的作品有最好的呈现效果。在制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团队往往还会帮小朋友掌握力度,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最终形成展出的作品。

  ◇  “星星之家”背后,00后大学生的独特心意  ◇  

对于这群特殊的孩童,00后大学生在布展的过程中使用了较低感光度、柑橘调香味等对孤独症等特殊儿童更友好的观展氛围。团队将展架漂成丰富多彩的颜色,也为小朋友们提供了多样的颜色选择,希望他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团队还专门为特殊群体儿童精心挑选了20套中国传统配色,在参观之余可以通过盲盒的形式现场制作漂漆作品。

“特殊的三次方”,这是本次公益展览的名字。关于这一寓意深远名字的来源,张嘉睿说,“第一次方”是漂漆技艺的精湛与特殊儿童纯真情感的交织融合,碰撞出独一无二的艺术火花;“第二次方”是创作主体的特殊组合,师生与特殊群体儿童携手创作作品;“第三次方”是展览本身所承载的特殊使命,既是艺术的展示,更是对社会关爱的呼唤,特殊儿童的作品点燃更多人内心的善良与关怀,搭建起一座座通往理解与尊重的桥梁。

  ◇  不仅在“家”,还要把爱带给更多人  ◇  

在大众普遍能感知传统文化的当下,特殊儿童群体因其感知世界的方式不同,往往难有具体体验和深刻体会。从去年4月起,团队以匠心独运,采用漂漆盲盒的形式激发孩子们创作的兴趣并完成漂漆作品。孩子们选取的颜色制作的漂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遐想和展望。在展览中,游客可以通过作品了解这群孩子眼中的世界,搭建了观察和了解特殊儿童的窗口。

今年暑假之前,团队还曾把孩子们的作品带到“告白青春”市集,为市民带来盲盒抽取体验和特殊儿童漂漆作品售卖。盲盒包括了一套供市民体验传统文化、由团队自己制作的“体验款”漂漆盲盒作品,而另一套则是特殊儿童制作的“隐藏款”盲盒。通过市集,团队共募集到公益收入超600元,其中的绝大部分会通过慈善捐赠返还给相关的康复治疗机构用于儿童治疗,少部分用于活动的可持续开展,用于购买基本物料。这个过程也让特殊的孩子们可以尝试探寻职业启蒙,激励他们在他们所需要面对社会的直视的时候更加自信。

团队希望,用“公益+”的理念,不仅让社会各界关注特殊儿童,也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他们希望让指导老师、体验官、特殊儿童、社会各界人士的“4”方力量,采用“知识讲解、盲盒抽取体验、市集/展览方式回馈”的“3”种开展方式,让“4×3”的效应再放大,让特殊儿童群体亲手制作的漂漆作品承载着他们独特的情感表达,传递给更多的人们,将更多星辰点亮,共同编织星辰大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仇彦崴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