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1.2万名新生迎开学,以青年人的方式讲述强国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昨天晚上,上海大学1.2万名2024级本硕博新生迎来他们的开学典礼暨迎新晚会。以青年人的方式讲述强国担当,成为开学“第一课”的主题。
◆ 爱国与担当成新生主题 ◆
开学典礼上,来自秋白书院、社会学院2024级人文社科大类本科新生邱岳妍在台上发言,她的妈妈就坐在台下仔细聆听。邱岳妍与上大的相遇正是源于她的妈妈。“我妈妈是上海大学新合并组建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于计算机系。自幼上海大学的种种就渗透进我的童年记忆,成为我心中不灭的向往。这里有她的青春,今天,我的妈妈也再次回到了她的母校,就坐在台下来观摩我的开学典礼,我想,这就是属于上大人的传承。”
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邱岳妍选择上大,很多人不太理解,但她却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这几年,上海大学的飞速发展,早已成为很多高考生眼中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那所梦中情校。最让我心动的是,上海大学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了一名全程导师,对我未来的学业规划会非常有帮助。”
7个月前,经过考核,杨铸成功“续约”上大,成为一名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博连读生。在上大的求学历程中,他接触到前沿顶尖的科研设备,与专业默契的科研团队并肩作战。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他说自己既心潮澎湃又倍感责任重大,既惴惴不安又满怀期待。
最初选择微电子专业,是源自芯片“以小搏大”能力的惊奇。杨铸所在的研究团队多次率先在国内实现第一,突破海外技术垄断,这也让杨铸愈发坚定科研报国之心。科研之路中,有时候付出100%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10%的成果,但他一直记得导师说过最多的话:“拼了!”杨铸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作为“芯”青年,是心怀家国、矢志不渝,铸造中国之“芯”。“我将在博士阶段继续研究Micro-LED异质集成及巨量转移技术,担当属于我的青年责任。”
“开国大典54门礼炮对空齐鸣28响,多少年水深火热,初心却一如既往……”迎新晚会上,这首由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研究生曾嘉铭创作的歌曲《我的祖国2024》,唱出了上大青年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这次的《我的祖国2024》是去年毕业季播放量超30亿次的《我的祖国2023》的序章,从上甘岭转至罗布泊造原子弹的故事的续写,以我们年轻人很燃、很热烈的方式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并以歌曲的形式记载祖国新的一年的变化,希望以这首原创歌曲与新生们一起共勉。”
◆ 青春创未来是前辈寄语 ◆
今年上大的新生录取通知书中,附赠了一个惊喜——“精海2号无人艇”拼装版。这一无人艇,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无人艇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齐俊桐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从2015年组建“精海无人艇”团队至今,他们完成了从理论研究到关键技术突破再到工程应用的闭环,其中大量试验在环境恶劣、没有信号的海上。“我们的年轻师生不怕冷风吹、海水泡,不仅要忍得住晕船,还要耐得住寂寞。工作的常态是一边吐得昏天暗地,一边坚持完成调试任务。这就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精海’团队、我们的‘上大’精神。”齐俊桐说,十年磨一剑,上大成功研制了第一艘到东海、第一艘到南海、第一艘到南极的无人艇装备,让我国具备了无人化海洋测绘、环境监测、巡逻警戒等能力,团队获得无人艇领域的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培养了多位国家级领军人才。
“国家需求、科学研究与个人价值从来都是一致的。”他表示。2019年,齐俊桐曾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他也向新生分享自己对于未来人才的看法。在他看来,科技创新就是要服务国家战略,要服务社会民生,要保持好奇心,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对未知保持好奇,对新技术保持敏感,对不确定勇于探索,对传统观念敢于挑战。”他说,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一定是复合型的。这里的复合,不仅是不同学科理论知识、多学科专业技能、甚至科学与人文的交叉,更是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情商能力与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复合。
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则寄语新生,悟为学之道,在笃学不殆中点智慧之灯;学为事之道,在躬耕实践中炼成事之能;习为人之道,在协作奋进中行鸿鹄之志。“希望你们在上大深修‘为学、为事、为人’之道,载道而行,自信不自负、进步不止步,以道济天下的担当激荡青春,在勤学苦练中练就成事本领,逐梦时代浪潮,在求实创新中攀登科技高峰,引领无限未来。”
迎新晚会上,著名音乐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兼职教授姜育恒惊喜现身,带来经典歌曲《驿动的心》《再回首》《人生的路不简单》,用歌声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课”。他与大家分享人生经历和成长历程,也寄语新生“正面思考、正向思考”,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化解困难,同时学会坚持,在追梦路上持之以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