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马路生活节开幕,传递上海多元、开放的城市文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除署名外)
8月23日,黄浦江畔,一只20米高的大黄鸭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留影。这只名叫“鸭马路”的大黄鸭,作为小红书马路生活节的吉祥物,寓意着“快乐分享,美好生活”,它的出现也正式拉开了第二届“小红书马路生活节”的序幕。
主办方/图
作为“上海之夏”七大标杆活动之一,小红书马路生活节于8月23日至9月1日期间精彩呈现。一个中心化市集和5大主题小马路装饰一新,超过200场主题活动将在上海街头轮番“上演”。其中既有落日音乐会、抬头艺术展等文艺活动,也有时髦秀场、吹吹风市集、逛吃小马路等休闲娱乐,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感受到上海多元、开放的城市文化。
实现“主客共享”
让城市更具温情和趣味
记者了解到,今年“主题小马路”的内容和主题比去年更丰富,共推出逛吃、爱乐、爱玩、发光、秀场5个主题,包括愚园路、汾阳路、淡水路、南昌路、茂名南路、思南路、巨鹿路和长乐路等8条小马路。
在发光小马路淡水路,路过的人们几乎都被临街楼上“晾晒”的衣服吸引住了目光。白色的衣服上印着诗歌,挂在居民的晾衣杆上,构成了独特的“抬头艺术展”。此外,小马路上会有转角音乐会等丰富的街头活动,为大家的逛吃玩“压马路”之旅增加了不少乐趣。
主办方/图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认为,小红书马路生活节很好地实现了“主客共享”,让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都有良好的体验,也令城市更具温情和趣味。
联动多个街区
结合“打卡”促进沉浸式消费
马路生活节不仅为上海市民和外地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体验,也为参与其中的商家和品牌带来了较大的客流。
数据显示,去年首届马路生活节共有超过20万人参加了线下活动体验。南昌路水果店铺“果之润”的创办者周传财介绍,去年马路生活节活动期间,平均销售额提升超过30%,因此今年第一时间报名参与活动。
在刘德艳副教授看来,马路生活节营造了非常快乐有趣的线下场景,能够有效促进线下消费。“今年马路生活节的联动扩大到多个街区,效果更好。这种联动不仅可以聚拢人气,还可以增加淘的乐趣。人们能够置身其中,进行沉浸式消费。”
本届马路生活节不仅与主题马路上90余家各具特色的门店达成合作,市集活动还邀请了超百家商家和品牌参与。担任马路生活节总统筹的天笑介绍,为了增强消费者与商家、店铺的互动,小红书设计了集章打卡等趣味活动。当用户发笔记分享体验时,可以通过扫码自动关联门店的地理位置信息,方便其他用户快速找到商家参与互动。
依靠社区青年创造力
打造上海城市新名片
“吹吹风市集”营业期间,每天傍晚开始滚动表演。市集主创卓然介绍,小舞台一共38个节目,所有创作者都来自社区的公开招募,创作者们挥洒热情和创造力,在市集营业的六天里将贡献18个小时的才艺表演,成为小红书市集独特的亮点。
《小红书2024青年城市文化创造趋势报告》显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文化活动正日益成为许多城市的新名片。报告提炼出青年人创造城市文化的四大趋势:发现角落风景,创造城市新景点;爆改日常设施,创造城市新玩法;挖掘在地性,创造城市新性格;获取微身份,创造城市新社交。
小红书市场部负责人白板介绍,小红书还邀请了超过500位的国内外的创作者参与马路生活节,把活动的影响力辐射到全国,甚至全球。“希望马路生活节能进一步拉动消费,促进青年文化的蓬勃,展示中国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小红书社区、用户、城市、社会都产生更多的价值,助力上海打造新的城市名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