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组团来到了社区,着力“一居一品”以青春赋能城市治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瑞金二路130号的“邻里共进站”即将在这个9月正式翻新动工,用的设计方案正是出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建学院“红梧映巷”社会实践团队。19名学生组团为之精心设计了“现代风·瑞金新语园”的改造方案。改建后,这里既是公共生活区,又能发挥“小型休闲区”和“居民议事亭”的功能,真正实现“邻里”治理的“零”距离。
在这个火热的夏天里,他们还做起了墙绘、花园翻新、设计街区Citywalk路线,将社会实践的成效转化为居民们满满的幸福感。
◇ 社区微更新出多个方案供居民票选 ◇
今年暑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建学院“红梧映巷”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以“一居一品”赋能城市治理为实践内容,通过学校(青年)-街道-社区-群众的“四方联动”,开展“城市微更新+社会治理”实践活动,努力打造社区环境美化、服务优化、自治能力提升与文化传承的新平台,助力瑞金二路街道“一居一品”品牌项目建设,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位于瑞金二路130号的“邻里共进站”,是永嘉居委2024年度“一居一品”项目建设的重要工程。实践团队在学院与街道“党建-团建-联建”协议下,应邀成为该项目建设的核心青年力量。炎炎夏日,团队赴永嘉社区开展广泛调研,了解项目建设目的,征求居民意见,挖掘居民实际需求。
队长杨舒雯是2023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团队因地制宜,一共出了三套不同风格的设计图供居民们票选。最终,大家更偏爱“现代风”的改造方案,希望打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充满历史韵味的公共生活区。根据设想,通过使用新型铝制材料和亚克力板,利用其透光和塑形的特性,可以建设具有持久耐用和视觉冲击的园林艺术空间,同时打造顶棚,建成后的“瑞金新语园”将发挥社区里“小型休闲区”和“居民议事亭”的功能,真正实现“邻里”治理的“零”距离。
让同学们倍感兴奋的是,9月2日,先期施工队已开始入场清理原来的场地,不日就将根据同学们的方案正式开工建设。“期待方案的正式落地,让大家共享新成果。”杨舒雯期许道。
◇ “一方花田”有了暖心治理手册 ◇
“把乱七八糟的杂草清理掉,把漂亮小花那么一整,可比之前好看多了。”位于南昌路272弄的“一方花田”在修缮过后,得到了居民的交口称赞。
“一方花田”是“社区花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植物种植品类繁多,管理方法欠佳等并未充分发挥花园的应有功能。为进一步美化社区环境,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氛围,团队成员与社区联合开展花园翻新、杂草清理、松土施肥和垃圾清运等工作。
结构设计与分析,建筑材料与应用,工程测量与制图,工程结构与施工等,可是这群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出身学子的“硬核功夫”。一番辛勤劳作后,原本杂乱的花圃焕然一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玫瑰喜阳光充足,耐寒、耐旱,喜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壤土或轻壤土。宜栽植在通风良好、离墙壁较远的地方,以防日光反射,灼伤花苞,影响开花”“兰花,养护期间要控制浇水量,避免引起积水导致根系腐烂”……改造中,团队成员又携手社区工作者与居民共同制定了《“一方花田”治理手册》,帮助社区打造并运维集观赏、休闲与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绿色空间,推动建设绿意盎然、邻里和谐的美丽家园。
绍兴路是上海极具文艺范儿的小马路。实践团队在仔细考察后发现,墙体、电箱、电线等融合在一起是本次墙绘设计的难点。在与社区、居民反复协商,最终运用色彩理论和高饱和度的颜料,以弄堂的墙体为画布,通过音符与花卉图案的抽象结合,创造出一幅充满夏日活力的视觉交响乐,实现空间艺术与季节情感的互动。这里不仅实现了艺术创作的零距离,也是创建街区艺术品鉴园地的创新实践。
◇ “Citywalk”研学之旅生动再现城市文化 ◇
“零距离家园”与“Citywalk”的融合,是解读城市文化的钥匙。此番实践中,这群00后大学生们还以百日实地摄影、调研为基础,分门别类,归纳整理,形成了以“建筑文化”“红色文化”“弄堂文化”为核心的“童心故事汇”系列特色课程,设计“Citywalk”漫步路线,带领社区亲子家庭畅游瑞金二路街道,领略城市精神。
“大家对我们瑞金二路周边的红色文化都有多少了解呀?”“老师这里有几个小问题,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分享一下?”“答对的小朋友可以获得一张精美的明信片哦!”在活动中,团队成员设计的生活化课程,通过翻转课堂,在“对话”中营造温馨场景,他们时而互相讨论,交换意见,又时而呼叫老师,答疑解惑。嬉笑间,他们用画笔勾勒出充满想象又不失底蕴的城市文化缩影。
穿梭在瑞金二路的老弄堂与新街区之间,大学生们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感受到城市发展的脉搏。用脚步丈量建筑,用童语讲述故事,在欢声笑语与深思静悟的交织中,体悟城市文化品格。这个夏天,同学们被太阳暴晒过,也经历过瓢泼大雨,但对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赋能城市治理都多了很多切身的理解与感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