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开学必修课:间谍离我们并不远
2024-09-05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近日,国家安全部又披露了一起大学生间谍案。我国某重点院校大四学生小韦自幼在福利院长大,在爱心人士资助下顺利考入该高校。但在这些爱心人士中,有一位自称“L老师”的人,却是别有所图。这位所谓的“老师”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还热心地推荐他考我国某重要部门。随后,开始以各种理由让小韦提供该部门涉密数据资料,直到小韦察觉到不对举报给国家安全机关,“L老师”的身份才水落石出,不出所料是境外间谍。

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总觉得“间谍”这个词只会出现在谍战剧、谍战电影中,跟真实生活毫无瓜葛。但是,当下的世界环境如此复杂,尤其是大国较量之中,有那么多视我国为对手甚至敌手的势力,怎会放弃来套取情报呢?真正的间谍,离我们并不远。

间谍都需要布局,无论多么精妙的布局,利用的都是人性的弱点。小韦的经历,如果换成年轻人的语境,大致上算是“养成系”。境外间谍机关会选择这些优秀而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通过经济资助、情感诱惑,将他们一步一步拖下水。此外,还有年轻人禁不住金钱诱惑,被诓骗去军事禁区附近违规拍照,几百块钱的报酬让他们以为这跟网上“刷单”“兼职”差不多……

国家安全部也特别梳理了针对我们青年学生群体的间谍拉拢主要方式,万变不离其宗:金钱或美色,感情牌或赤裸裸的威胁。和影视剧相比,这些套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拿威胁来说,并不一定就是拿枪顶着脑袋,年轻人很容易中招的校园高利贷,就是手段之一。前不久,国家安全部披露过一起典型案件:安勇是某重点高校摄影系学生,由于贪图虚荣,花费大量资金购买高端器材造成日常开销严重超支,禁不住诱惑以高额利息申请了2万元校园贷,深陷套路无力偿还,临近毕业,放贷人李明要求安勇“兼职抵债”。兼的什么职?就是让他去拍摄其父亲所在我国重点科研单位的机密文件、课题。“威胁”是一环套一环,用校园贷胁迫安勇去偷拍,然后用他偷拍的事实和父子二人的前途、名誉,去胁迫他父亲。

此前,也有不少人不太理解,青年学生其实都还没有成为很多重要单位的关键岗位人员,间谍机构为何会如此青睐他们?其实,对间谍机构来说,这也有“性价比”的因素:相比于对那些极高涉密岗位人员策反的难度,青年学生群体容易接触、有时候广撒网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重要情报。间谍需要的情报,并不仅仅是颠覆国家政权,经济、科技领域有价值的信息,都是目标。青年大学生在高校能接触到的项目,往往有着极高的价值。此外,青年学生群体警惕性不高、防范意识不强,很容易就落入他们的“手段”中。再通过前文所说的“养成系”,间谍机关有望发展出“长线”潜伏间谍,堪称“小投入大产出”。

对年轻人来说,如果在涉密问题上犯错,对自己的未来影响很大。如何避免被“围猎”?比如反电信诈骗,如今已经渐渐形成了社会共识,“捂紧钱袋”就是终极要义。青年学子警惕身边的间谍,也同样有着简单的安全“口诀”:如果一切前情,最终都通往“索要敏感数据”,心中就要警铃狂响。

如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已实施一年有余,正视间谍存在,警惕间谍手段,这不是随便喊喊的口号,事关大国小家的安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应让国家安全意识成为理所当然的心理基石。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