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茶旅融合新思路,让贵州农产品走出深山,他们助沪黔茶事山海相连
主题团日现场。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摄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你在贵州喝了多少茅台?”“我一滴茅台没喝过,只吃过茅台冰激凌。”昨天,由静安团区委等主办的“携手跨越山海 志愿你我同行”青年志愿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暨第七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志愿服务主题团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大学第十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薛至言分享了自己在支教返沪后遇到的一件趣闻,也勾起了大家对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的兴趣。在贵州支教期间,他联合一群小伙伴一同探讨茶旅融合的研学+旅游新思路,让贵州的农产品走出深山,走进上海市民的家中。
一提起贵州,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贵州茅台。当薛至言从贵州遵义支教回来以后,很多人都问他:“你在贵州支教,是不是经常可以喝茅台啊?”这让他哭笑不得,似乎白酒产业已经成为贵州最重要的标签了。可实际上,他在支教时不仅一滴茅台都没喝上,还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因为他所在的办公室每个老师都喜欢喝茶。
原来,当薛至言到贵州当地后,才得知其实贵州的茶叶也同样出名。贵州的茶园面积蝉联全国第一,甚至比大家熟知的产茶大省福建、浙江、安徽的茶园面积加起来都大。
但为什么贵州的茶这么不出名呢?怀着这样的疑问,薛至言和同事们申报了一个社会实践,奔赴“全国茶叶百强县”榜首的遵义市湄潭县实地访谈茶农。
当时一个种茶的老奶奶说了这样一句话直到现在他都还记得:“贵州的茶都在山里,谁会来山里买啊”。薛至言表示,可能是因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弱势的经济,贵州的农产品和外界似乎都还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为此,他和同事们积极帮助当地茶叶协会链接上海的经销资源,和当地的文旅局共同探讨茶旅融合的研学+旅游新思路,还走进了直播间,通过直播带货以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这也成了之后爆火的湄潭县网红县长陈灿平博士说茶抖音直播间的前身。
这两天,第七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正在上海举行。薛至言再一次看到了湄潭翠芽、都匀毛尖和遵义红这些贵州茶叶熟悉的身影。从“初心之地”到“转折之城”,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命运、怀揣着无数个孩子的梦想,贵州的农产品终于完成了这场跨越山海的蜕变。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