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收官:科技为人是无国界的善意
2024-09-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主论坛上,有一个场景,让人无比激动。偌大的会场,一束灯光打在舞台中央的一人一琴上。演奏者稍显生涩的一首《大鱼》音落,全场报以掌声。这位演奏者没有右臂,帮助他完成演奏的,是一只仿生手。除了弹琴,这位24岁的年轻人还可以戴着仿生手玩手机、做咖啡、撸铁、攀岩。这一幕,让很多人对技术发展服务人类福祉有了具象的体感。

这个位于上海黄浦江边的科技顶会,每年9月,都会吸引来自全球的科学院士、顶级科学家和国际科技企业的创始人、CTO们,共同探讨科技发展的现在与未来。但和其他同级的国际科技大会相比,外滩大会也有着人文浓度和温度的一面。9月7日,大会正式闭幕,30余项AI新成果在会上首次发布。

  ◎  十问科技人文,激发思辨凝聚共识  ◎  

AI情感陪伴能治愈孤独吗?“人机共生”时代还有多远?生成式AI会让人类的思考力退化吗?未来AI可能超越工具属性,获得意识,甚至建立AI文明吗?

……

本届外滩大会发布了科技人文十大热点问题。这十个发问,贯穿于大会三天数十场论坛的思想交锋之中。

本来,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是兴奋与焦虑同在,期待与警惕交织。自ChatGPT诞生以来,全球范围内对于AI的担忧和思虑更是越发激烈。

外滩大会发起十问,是中国与世界在“科技为人”议题上共振的缩影。本届大会,除了上述提到的泰斗级“理科生”,还有来自哲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等领域的顶级文科生,两拨被戏称为“隔着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顶尖学者,因为事关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命题,从全球各地赶来相见于黄浦江边。

大会论坛设计也充满对科技人文的终极思索,涵盖科技发展、隐私保护、科技伦理、数字鸿沟等多个主题,其中关于讨论人类创造性是否会被AI削弱的论坛,就有三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独立承办的人文论坛,已经成为外滩大会的“例牌菜”与人文名片。哲学家们去年讨论 “人类主体性被AI强化还是弱化”,今年更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持“AI时代的创造力”。

外滩大会的科技人文十问涵盖技术伦理、绿色发展、生命科学、科技普惠等多个维度的问题,热烈讨论这些问题的学者、实践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但彼此的共识愈发清晰、可行、且必须,那就是:科技为人,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科技不仅要关注科技性,更要关注人性。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大会上提出一个新名词:IA。这是智能增强(Intelligent Augmentation)的英文缩写,它代表一种以人为本的AI发展路径,即通过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沈向洋指出,计算机历史上的赢家,无论选的是什么技术路径,都是那些帮助到人类更好使用机器的人。

  ◎  爆火!科技人才招聘会开进外滩大会  ◎  

9月7日上午,大会最后一天,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外滩大会组委会主办,上海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及蚂蚁集团共同承办的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科技人才招聘会在黄浦世博园区召开。

蚂蚁、美团、腾讯、阿里云、小红书等50多家企业提供1000多个社招和校招岗位,现场与候选人面对面交流并接受简历投递。招聘会当天上午吸引超3000位求职者现场参加,以超出往年更高的热度引爆全场。

在招聘会现场可以观察到,技术的进步不仅重塑了工作的本质,也为广大求职者开辟了多元化的就业赛道,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来到现场求职的复旦大学金融专业博士在读研究生金煜乾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分享道,他对外滩大会直设的现场招聘会惊喜颇多,2025年即将博士毕业,也想提前布局未来,寻找一些泛金融领域的工作机会。

据了解,现场招聘需求量最大的是数字技术类岗位,如AI架构工程师、算法工程师、IOS开发工程师等,超过总岗位数的60%。相比去年,AI工程师等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的需求增长趋势明显。现场50多家企业中,半数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相较去年增长了1.5倍。

猎聘高级副总裁李晓峰介绍,当下人工智能人才需求从2021年的5.86%增加到2024年上半年的8.49%,人工智能工程师在人才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且有“四高”特征:高学历人才占比高,硕博人才占比70%左右;年轻人才占比高,35岁以下人才占比90%左右;留学人才占比高,近10%;薪酬水平高,平均年薪40万左右。

蚂蚁集团是此次科技人才招聘会的承办方,也是招聘企业之一,共提供300多个技术类岗位需求。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吴敏芝在现场介绍,蚂蚁集团对科技人才高度重视,通过构建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生态系统、多元平等与包容的职场环境,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她透露,2023年蚂蚁的新入职员工数较去年增长了17.1%,其中技术人才占比60.8%。

业内人士也十分期待,外滩大会科技人才招聘会能持续激发中国科技创新人才活力、助力上海科创中心的发展。

  ◎  “科技越向前,越为每个人”  ◎  

新的技术变革当前,今年的外滩大会,具象展示了“科技越向前,越为每个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在强脑科技展台,除了仿生手,强脑还研发出了仿生腿,可以让下肢瘫痪或截肢的人和正常人一样站立和走路。他们用产品回答了“人机共生”的未来,已经在来的路上。

除了四肢,机器还有可能成为人的视觉和外脑。在复旦大学展台,“科技+医学”激发了更多想象力:研究人员正在尝试用纳米线人工视网膜为视障人士修复部分视觉,用沉浸式类脑数字孪生系统模拟人脑,为治疗脑疾病和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未来助手”展区,老年人对着手机说一句话,支小宝就帮她查到了最近的农贸市场,并问她要不要帮忙叫车。

在“情商大模型”赛道上,无界方舟的桌面机器人阿奇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困境女性、提供的等群体提供了善意、陪伴和情绪价值。阿奇不但能陪独居老人聊天,还能识别老人摔倒、昏迷等意外情况,安抚鼓励老人,同时联系子女和120求助。

面对一个充满机会和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外滩大会上明确做出论断:“科技为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躬身入局。

生于1998年的张欣怡躬身入局,这位中科院女工程师代表在外滩大会上火遍全网。9月4日,她所在团队将刚参加AI创新赛·全球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攻防挑战赛的AI模型向全球开源,硬刚最近在韩国引发女性恐慌的“深度伪造”犯罪,这个举动刷屏网络。

张欣怡是这个团队里唯一的女生,她在微博中说:“这个世界有黑暗,也有照亮黑暗的光。如果一个人的火把太小,我们就把火把传给世界的每一个人。”很快,澳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近百名选手及所在队伍就积极响应,接力代码开源。

就这样,来自全球各地素未谋面的选手,上一秒还在千分位上比拼模型“准确率”,下一秒就“手持火把”站成了一列。这一刻,“科技向善”有了最有力的诠释。

这一技术创新赛正是2024外滩大会首设的两大赛事之一。据主办方介绍,设置这一赛事的初衷,也是基于对AI滥用的警惕与反思:AIGC浪潮大幅提升了创作者的产能,但同时也被恶意用于新闻造假和网络诈骗,亟需阻止AI滥用对社会信任的破坏。

作为今年首次举办的赛事,其号召力多少超出了举办方的预料:报名的2200多名选手,覆盖了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26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一波AI时代浪潮跟前,既有人仰望星空,也有人心怀敬畏,思考未来我们与AI将如何更好的共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