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被誉为“7-11”院士,今至复旦勉励青年:吃苦耐劳,追求极致
2024-09-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今天下午迎来第八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4年巴克利奖得主薛其坤教授在复旦大学相辉堂现场做题为《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到高温超导》的主旨报告。他勉励诸位青年朋友:吃苦耐劳,追求极致。

  从留学时开启“7-11”模式  

回应百年关切,他于中国本土实验室中,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世界首次”。他挑战世界难题,带领中国科学家团队,在高温超导研究中大胆提出与主流不同的学术思想,一次次向全球科学界发出强劲的中国声音。他推动我国凝聚态物理的“量子跃变”,也夺得下一次信息技术革命中的战略制高点。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过去十多年里,在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方面,薛其坤团队不断尝试,提高观测温度、积极寻找新材料,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同时积极推动实验成果进入应用领域,加速信息技术革新。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的现场,薛其坤教授从“从沂蒙出发”,讲述他的求学和团队的科研历程。他是1977年回复高考后的第四批大学生,全程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8年留学生活,让他感受到当时国家之间的差距,而这正极大增强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感。

“在日期间,联合培养导师樱井利夫教授的实验室,被称为‘7-11实验室,明确提出每周6天,早上7点需到达实验室,当晚11点之前不允许离开。”现在回想起来,薛其坤认为,他小时候在沂蒙山区艰苦的生活磨砺,帮助他承受住这个 “7-11 ”工作模式的严峻考验。而这样的一种严苛训练,也让日后的薛其坤始终保持这样的工作状态,后来,他也被成之为“7-11院士”。

  日积月累才能水到渠成  

“如果回顾这些年的成长,自己算是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有两点我想和在座年轻的朋友们分享。”薛其坤认为,第一点就是“吃苦耐劳,异于常人”,每天12小时+投入科研,每月26天+每年330天+,这是30年的持之以恒。第二点是“追求极致,永无止境”。正是这份极致,让他对实验仪器了如指掌,把每个实验做到自己能力对最好,也把握好每个实验的每个细节。

薛其坤强调,面对新的材料,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往往存在着科学方面的机遇,因此,他认为,一定要“盯死”每一个新材料的出现。在追求极致方面,他曾经制备1000多个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练就了非凡的手艺,掌握了诀窍。

“要想对科学有所成就,另外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学术品味和科学直觉。”这方面,薛其坤视物理界的杨振宁先生为典范。“做好实验如此,提高学术品味亦如此。读很多书,才能有很好的学术品位。我也希望,年轻人多读文献,每篇文献都有科学之处;多请教人,每个人都有过人之处;多听报告,每一个学术报告都有创新之出。只有你勤奋努力,日积月累,才能水到渠成。”薛其坤勉励道。

攀登科学巅峰犹如登山。对此,薛其坤诗意地说,自然界的造化风光无限、让人着迷,自然界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难以捉摸。科学和技术难题既是挑战,又是认识自然之神奇和改造自然之神功的利器,更是体现登山者能力的试金石。

“我们应满怀豪情斗志,用无限的想象力,以决眦的科学态度盯死每天科研工作的细微。假以时日,久久为功,定能登上科学和技术之巅,以此为党和人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登山者,回报自己的祖国!”他以此与青年师生共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