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25岁就拿大奖,科研界95、00后们的网名也不简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刚刚被00后奥运选手的网名“硬控”,科研界00后们也不遑多让。“发际线与我们作战”“对对对”“少不入川”……这些都是刚刚获得2023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优胜奖的年轻团队名,他们中有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而获得一、二等奖的三支团队中,有两支都来自于一所学校——位于张江的上海科技大学。
// 一等奖团队平均年龄仅25岁 //
9月9日,2023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决赛在上海圆满收官,颁奖现场放在了2024浦江创新论坛。
这次大赛历时9个多月,经过层层选拔和激烈角逐,最终5支团队入围决赛,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获奖者除了获取奖金外,符合条件的团队,将直接纳入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计算生物学”专项进行后续支持。
一等奖获得者GeminiMol团队来自上海科技大学,他们利用GeminiMol模型,成功筛选出了百纳摩尔级别的NMDA抑制剂。专家的评价是:该团队筛选出来的分子经湿实验验证活性最强,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这支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免疫化学研究所白芳研究员课题组的团队,成员王林博士,研究生周泳锜、王世航、杨皓和田思源,平均年龄只有25岁。在浦江论坛这样的舞台上捧起获奖证书,队员们都特别高兴。为了表示敬意,大家都穿了一身正装。
队长王世航说,这个模型大家做了整整两年时间,汇聚了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血与汗水。“在开发过程中,面对的是很多未知与挑战,要面对非常浩瀚与复杂的数据,巨大的不确定性也让我们曾经犹豫是否要继续。但也是这些困难和挑战,激发了我们的斗志,也使我们坚定了要开发出一个通用的高效表征药物分子模型的信念。”他表示,这次大赛也给了他们一个宝贵的验证机会,让他们这些在校研究生们可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出GeminiMol模型的潜力,更希望这一模型能在未来的药物发现过程中大放异彩。
“对我们而言,参加这次大赛是一次十分宝贵的经历,不仅积累了团队协作的经验,也看到了计算生物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增强了我们日常科研的能力。”王世航说,在感谢导师、大赛之外,他也很感谢上海科技大学对AI辅助药物设计这一方向的支持。
// 给年轻人不拘一格的展示机会 //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二等奖的“冬旦之间”也来自于上海科技大学。这似乎也印证了刚刚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的一份创新颠覆指数报告所显示的,上科大在这一指数上排名位居上海所有高校之首。
除了学校本身的科研建构之外,位居张江,毗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区域资源、产业、人才集中的优势不可小觑。也正是在这片创新的土地上,年轻人能获得更多不拘一格的展示机会,譬如登上浦江创新论坛与大咖们论道的机会,也譬如这样一个创新的大赛。
根据上海市科委印发的《上海市计算生物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建立基于建模、预测、应用全链条的计算生物学研究范式,初步建成生物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培养、引进一批计算生物学人才把上海打造成计算生物学领域创新思想、科研范式和重大应用的策源地奠定基础。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实现的关键在于人才。在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办的2023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于去年12月正式发起,大赛希望让真正有价值且表现稳健的AI 算法崭露头角,推进AI药物研发。自上线以来,吸引了一批AI极客的关注,共有342支团队1329人报名。筛选出入围初赛的86支团队中,高校团队60支,约占7成,上海团队28支,约占3成。进入前十名的团队中,2支来自上海,其余团队来自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湖南、辽宁、湖北、江苏、四川等地。
年轻人的团队名称也别具新意,“发际线与我们作战”“好”“少不入川”“AI for Drug”等。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科学家精神正是攻克科学未知的重要内核,也是催生未来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源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