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AI不仅能“望闻问切”,还能私人订制?年轻人冲着它都来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陈嘉音/文 郭容/图、视频
如同一位博学的老中医,在上海市中医医院特色诊疗中心治未病科的这台AI不仅能“望闻问切”,还能根据市民的舌象、面色等信息,迅速生成了一份详细的体质分析报告,甚至还能为市民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健康秘籍。
没错,AI就是那么厉害!中医AI辅助诊疗系统正为古老的中医智慧插上现代的翅膀,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专门冲着它来了。然而,在赞叹其科技魅力的同时,中医专家也提醒称,AI虽强,但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涉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多个方面,针对疾病诊断时仍然需要专业医生进行严格把握。
◇ AI医生可私人订制“健康秘籍” ◇
AI也能“望闻问切”?没错!随着科技与医疗领域的不断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改变年轻人的医疗模式。
本周二下午,当记者走进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而一台先进的AI辅助诊疗设备则静静地摆放在特色诊疗中心治未病科,与传统中医的诊具相映成趣。这是中医医院嘉定院区之前引入的一台微型中医四诊仪,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可以在线采集患者的面象和舌象,进行AI智能识别。
记者看到,不少年轻人专门为它而来。受失眠问题困扰的90后黄佳(化名)正坐在微型中医四诊仪设备前,体验着AI中医诊疗的神奇。只见摄像头如同医生的眼睛,先后对黄佳的面色以及舌像进行了采集。紧接着,AI又分别采集了她的左右手脉象。随后,屏幕上的AI系统则如同日常中医一般,根据黄佳的舌象、面色等信息,结合海量中医古籍与现代医学数据库的知识,如同一位博学的老中医,迅速生成了一份详细的体质分析报告。这份报告中不仅包含了黄佳的体质类型、易发疾病等信息,还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个性化的养生建议,仿佛是为她私人订制的健康秘籍。
上海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伍睿昕给黄佳解释,设备可以通过面诊患者额部、眼部、鼻部和嘴部的健康状况来判断体质,“比如,我们看舌诊的图片分析舌色是红还是暗,舌体是不是胖大,舌苔是不是厚腻,判断是阳虚质、阴虚质还是痰湿质等。AI给出了很多参考信息,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制定治疗方案!”
“以前看中医,总觉得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描述自己的症状。”黄佳笑着说,现在有了这个AI系统,它好像能读懂我的身体语言一样。和黄佳还有好几位年轻人。同样是90后的秦琪(化名)在一家外企工作,最近她觉得自己脱发厉害,还有发胖迹象,所以请假半天来中医医院就诊。看专家前,她也请AI帮她进行了把脉。
除了线下门诊借力人工智能外,线上的互联网医院也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进行望闻问切。患者登录上海市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时,系统会提示患者在合适的光线和角度下拍摄舌苔照片,通过分析舌色、舌体和舌苔的情况来判断病症。医生还会与患者进行音视频远程问诊,在此过程中通过听声音来辨别患者中气足不足。下一步,上海市中医医院还计划引入脉诊仪开展远程搭脉、辨别体质。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除了辅助诊断外,AI技术还在不同中医医院的多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些中药房,AI智能配药系统正忙碌地工作着,它如同一位精准的药剂师,根据医生开具的药方,快速准确地抓取药材并完成配药。这一过程不仅大大提高了配药效率,还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发生,让每一剂药方都更加精准有效。在一些中医医院的住院部,AI智能监护系统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让患者的安全得到了更加全面的保障。
◇ 外滩大会上吸引众人排队把脉 ◇
将手放在脉枕上,三根AI“手指”缓缓扣住脉门,随后链接的屏幕上会显示出三条不同的曲线变化……不久前召开的外滩大会现场,一款智能脉诊仪吸引了很多人排队把脉,其中以年轻人为多。
“这是三枚传感器探头,就像医生的三个手指一样,在腕部的寸关尺三个位置进行取脉。”南京大经中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医学总监张春告诉记者,智能脉诊仪秉持中医“寸口三部分候脏腑”的脉诊思路,利用三台高精步进电机驱动3枚传感器分别在人体的寸、关、尺位置动态、精确施压,模拟中医经典的三指搭脉技法并获取高精度的数据反馈。
收集好数据,不到2分钟,就生成了一篇包含总体结果、八纲辨证、健康评估、饮食建议等方面的完整中医报告。一位现场体验的市民刚刚体验了一把“AI中医”,觉得非常新奇:“挺方便的。报告显示正常,我准备先下载到手机上,回去再慢慢研究。”
张春解释道,后台有一个大数据分析软件,会根据采集到的脉象数据进行分析,在几分钟内给出脉象的诊断。据了解,这款智能脉诊仪已经是2.0版本。第二代脉诊仪已经经历了大数据迭代,目前更是可对接多种专用医疗软件。
用手机拍一拍头皮和头发,半分钟内,你的毛发健康秘密就被这款神器“看透”了——这是支付宝发布的“AI毛发自测”工具。它融合了蚂蚁集团的百灵多模态大模型识别技术、超智能的人工智能算法,还有专业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这一切,只为了给你最精准、最快捷的毛发健康检测体验。
在现场体验时,记者亲自上阵,拍照、上传、填写信息,一气呵成。没等多久,屏幕上就显示出了详细的毛发健康报告。从脱发类型到严重程度,甚至可能的原因,都一目了然。而且,这可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根据杭州市一医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你量身定制的健康小贴士。比如,如果你的报告显示有轻微脱发迹象,它会告诉你可能是最近压力太大,建议你去散散心、做做头皮按摩。
记者在“未来健康”展区看到,观众可以体验支付宝 AI 健康管家提供的 AI 识药盒、读报告、测毛发等系列家庭健康服务。在模拟的医院环境中,还可以看到全国首个数字健康人“安诊儿”。“安诊儿”由浙江卫健委与支付宝联合推出,利用 AI 大模型、数字人等技术,帮助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覆盖就医前、中、后的“AI 陪伴就诊”服务。这一数字人的推出,也特别为老年人的就医提供了便利。
◇ 专家:AI只是辅助而非替代 ◇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医医院开始尝试将这一先进技术应用于诊疗过程中,这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冲着AI前来就医,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科技为传统医学带来的深刻变革。
为何传统的中医药也要运用人工智能呢?“来医院治未病的很多年轻人都是受失眠、脱发等困扰,他们会选择通过AI进行体质辨识。”伍睿昕坦言,中医治未病早就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了,现在年轻人越来越重视中医养生。年轻人对中医养生的兴趣显著增加,这不仅源于他们对健康的重视,还得益于中医药的现代化与数字化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中医诊疗变得更加便捷和精准,也推动了传统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普及和发展。“AI可以辅助医生给出诊疗方案,帮助年轻人治未病;还针对一些他们已经出现的慢性病,帮助他们进行科学干预,避免更多疾病的出现。”
不过,谈及未来AI在中医医院的应用前景,伍睿昕表示,也应该认识到,AI技术只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真正的中医诊疗还需要依靠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中医诊疗的核心在于“望闻问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尽管AI系统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时,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如何确保AI系统在中医诊疗中的精准度,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诊疗强调“一人一方”,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然而,AI系统在提供诊疗建议时往往基于预设的算法和模型,难以完全适应每个患者的独特需求。此外,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涉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多个方面。如何将中医理论与AI技术有效结合,避免在结合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此外,针对市面上推出的一些中医AI产品,市民必须做好个人信息的保护,并且避免落入一些商业化的推销陷阱。”专家提醒,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结合中医的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创新力量,才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医诊疗的AI发展之路,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陈嘉音/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