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划进新鲜而有趣的“学术圈”,这名青年研究员致力于打通大数据的最后一公里
2024-09-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施睿贇 

北京大学2012级社会学学士、北京大学2016级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2019级设计工学博士研究生再到如今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这份耀眼的履历,被大家赞誉简直是“文理跨界天花板”。而正是每次在研究领域上看似90度的大转向,把蓝星宇最终划进了一个新鲜而有趣的“学术圈”。蓝星宇希望以“知识无界”为底层逻辑,在寻求事件真相与本质的道路上开疆拓土。

  ◇  做好数据的“可视化”  ◇  

蓝星宇所在的“学术圈”究竟是做什么的?大数据产业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那就是数据的“可视化”。如何将海量的数据分析、转化,并直观地呈现给用户?在蓝星宇看来,可视化是最接近用户的环节,也是“大数据的最后一公里”。

蓝星宇以新闻传播领域新兴的数据新闻为例,“数据新闻的制作产出过程是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绘制出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一幅幅饱含诗意的视觉画卷。”

数据转化并非易事。一旦数据呈现出偏差缺损或是数据被恶意地利用来“说谎”,就很容易给大众带来负面影响。在蓝星宇攻读财经新闻硕士期间,正是民营医疗秩序和互联网管控较为薄弱的时期。在针对“莆田系”医疗的舆论声浪中,蓝星宇从核心人物和重要企业出发,从数据中挖掘资本背后的家族关系。描绘“莆田系”医疗的资本网络、运作机制、追根溯源医疗资本在发展过程中与搜索引擎的利益纠葛,并持续跟踪分析莆田系资本投资多元化与医疗高端化的转型趋势,对重大公共问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其实,“跨学科”往往意味着是前人未曾踏足的试验田。如果说从社会科学转向传媒或许还算容易,那么文科转码需要更多勇气、下更多功夫。蓝星宇在硕士阶段做数据新闻的实践时,面临内容创作的技术制约。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更自由,她开始自学软件设计、编程、数理统计分析等理工科知识。面对横跨文理工的艰难险阻,她没有惧怕,每学会一项新技能,就犹如“打怪升级”一般带来成就感并能学以致用。

  ◇  让更多人具备数据素养  ◇  

功夫不负有心人,蓝星宇如今已经是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委员、多份SCI/SSCI期刊的审稿人,以及国际顶级人机交互会议的委员会成员。

去年11月,蓝星宇的论文获得可视化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EE VIS的“最佳论文奖”,这是该会议成立33年来历史上第一次完全由亚洲高校作者完成的科研论文。同时,这也是第一次由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作者获此奖项。

星空浩渺,知识无垠。在数据0和1构成的浪漫宇宙里,蓝星宇构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她说:“知识的交叉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格,为人生带来无数可能。”

面对新成立国家数据局,我国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蓝星宇有自己更为确定的研究目标——她希望继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推动数智社会发展的同时,使更多人具备数据素养,拥有读懂数据、理解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业余时间,她也坚持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向大众科普数据知识,以创作可视化作品回应社会关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数据新闻与信息可视化”课程,一直被学生们称为“新闻学院最硬核的专业课程”。如今,蓝星宇也成为这门课的授课老师。她既做学术上的开拓者,也当学生们的引路人。

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让她真切感受到重任在肩,她不断思考大学教育的意义,希望为学生们提供经验上的帮助。“希望学生成为有思考力和判断力的人,不断深入自我发现,以理想为指针进行判断与决策。因为尽管外在的压力会让人迷失,但内生的压力却能驱动我们不断前行。”蓝星宇期许着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施睿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