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作客“巨鹿之赞”,海外华文作家如藤蔓一般坚韧生长
2024-09-16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用华文写作没有功利心,只是为了自己开心,很努力地表达自己。”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朵拉作客上海市作家协会“巨鹿之赞”系列读书会时说。这位过去以微型小说创作为人所熟知的海外女作家,这次却带来了一部饮食生活题材的新作《把春天卷起来》。

本名林月丝的朵拉,祖籍福建泉州惠安,马来西亚槟城出生,是厦门大学校友。她是个高产的作家,中文写作显然激发了她源源不绝的灵感。她目前已出版个人专著52部,第52部作品就是《把春天卷起来》。

事实证明,小说家写美食生活也依然很好看。书中篇目如《炸香蕉的味道》《青木瓜之味》《请客吃饭》《二饼记》《白粥情意结》《幸福的鲍鱼面》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乡土风情与美食的魅力,而《有玫瑰花的画室》《紫藤花儿不为我而开》《英国庄园和南洋露台梦》《用马来西亚的天气来说爱你》则在赏花故事中融入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情。

熟悉朵拉的读者都知道,她是个“多面手”,既擅长写散文,也擅长写小说,于微型小说更是长袖善舞。她的文学作品曾获得国内外大小文学奖60多个,散文及小说被收入中国多家大学和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分校、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大学及中学教材。这次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把春天卷起来》是一本散文集,写的都是真实的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但无论写何种体裁的作品,朵拉有一点始终如一,就是坚持用中文写作。

这和朵拉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我念书的时候,我爸爸重视华文和书法。重视华文促使我爱上阅读华文书籍,后来成了华文作家;我爸爸看重书法成绩,虽然让我一直流泪,但最后也成了以水墨来表现的画家。”朵拉回忆说,“只是因为喜欢中文,喜欢用中文来表达。我曾经尝试过用马来文写,这样比较有机会拿文学奖。用华文写作没有功利心,只是为了自己开心,很努力地表达自己。所以,对我来说,可以感动人的散文就是好的散文。我的每一篇文章首先要感动自己。”

朵拉坦言,在南洋那个地方,读中文作品的文学读者还是比较少的,成为一个华文作家的价值又在哪里呢?那其实支撑他们写作下去的就是一种坚持和热爱。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文字能够比中文更能表达自己的心声。上海作协华语文学网总编辑、“巨鹿之赞”系列文学活动总策划刘运辉认为,这些海外华文作家身上就是有一股韧性, “海外华文作家就像自然界里的藤蔓一样,哪里有水分、光线,就在哪里自然生长。当他们生长得非常成熟之后,把自己变成了坚硬的藤条,缠绕在中国文化传统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