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防空警报今日全市鸣响,防空疏散演练同步开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9月21日,全民国防教育日。上午11时35分,随着上海市副市长、防空警报试鸣指挥长陈宇剑的一声令下,全市1600余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防空警报按照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的顺序依次鸣放。警报试鸣期间,全市工作、生产和生活秩序井然。
全市各区根据市警报试鸣方案和部署会要求,结合警报试鸣依照防空袭预案,精心做好防空疏散路线、对象、人员、场所保障等各项准备工作,严密组织动员社区、人员开展防空疏散演练。今年222个街镇、园区、开发区、4295个居(村)民社区、1732所学校,共逾246.75万人参加演练。
在普陀区及苏州河沿线,国动办组织了防空警报试鸣及人防疏散演练,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此次结合苏河湾特点,在苏河湾畔沿岸广播,引导民众有序疏散,结合地下人防工程入口位置特点进行了人员疏散引导。地下人防工程设置生活区、休息区、物资储备区、医疗救护区、心理疏导区、人防知识科普区和移动厕所等场所和设施,以满足基本生活与医疗需求。医疗救护专业队也在人防工程内开设救护点,模拟对受伤人员开展救治,并开展心理疏导宣传。
今年,本市组织开展以“依法开展国防教育 提升全民国防素养”为主题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市级主会场设在长宁区网红打卡地“上生新所”,室内室外联动、线上线下结合,通过节目表演、互动体验、发放宣传资料等,展示第一联训单元工作特色亮点,展示2024年上海市“爱我国防”摄影大赛优秀作品等,以点带面宣传全市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最新工作实效。各区国动办选取具有代表性、标志性、影响力的场所,如虹口区在中共四大纪念馆、松江区在松江云间粮仓文创园等,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增强民众的参与度与获得感。
市国动办制作了国动主题海报、主打宣传视频等一系列宣传产品,在各大媒体、部分地铁站、应急避难场所、公园绿地、商业街等场所以及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站(点)、居民活动室、户外广告牌、宣传栏、显示屏、人防工程、商业综合体立面屏幕等公益宣传平台进行投放展示。上海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发布统一集中试鸣信息和人防知识,并与市民进行互动交流。在试鸣防空警报的同时,通过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上海交通广播和手机短信等,发布防空警报试鸣信息。
记者了解到,通过示范带动全市人防工程建设管理,上海市国动办将人防工程工程建设纳入整个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积极发挥平战结合、服务民生功能,推进人防工程利民惠民,增强民众对人防建设成就的获得感、幸福感。助力解决停车难问题。积极利用管理人防工程的优势,结合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工程改造、业态调整、错峰共享等方式增设停车设施,缓解居民小区、医院、学校等停车难惠民工程。譬如,霓虹广场人防工程增设“两网融合”停车、作业区和社会停车库,缓解中心城区公益用地用房紧缺和市民停车难问题;秀苑小区人防工程兼顾防护设施改造和美丽家园建设,将闲置空间改造为机动车库服务民生。截至2023年底,全市国动系统已利用35个人防工程增设新车位3000余个,今年计划对9个人防工程进行改造,新增停车位约600个。
而这些防空设施也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去的公益场所。长宁闲下来合作社人防工程有机统筹老旧工程的维修养护和开发利用,为社区提供公共活动空间;普陀区曹杨街道金梅园小区的人防工程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现已改建成下沉式广场,设置人防景观雕塑、宣传墙、空袭隧道、逃生训练及知识问答器等趣味性建筑设施,拓宽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M50创意园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老旧防空洞,被改造成具有人防特色的创意馆,成为一座结合人防文化和艺术创意的地标性精品建筑,开放后立即成为附近的网红打卡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