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融合国庆上新“时光”展,在交大文博楼体验用纸卡考勤钟“打卡上下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以“时间与音乐”为线索,国庆之际,交融科技与艺术之美的“时光音乐会——上海大来时间博物馆珍藏展”今天起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文博楼第二展厅拉开帷幕。现场不仅有上海大来时间博物馆收藏的古生物化石、历代计时装置、机械乐器及留声机等103件/组藏品的真身出现,感知时间与音乐的深度对话与思辨,各位观众还能亲自体验70多年前英国纸卡考勤钟的自助式“打卡上下班”、1890年的手摇风琴、自动钢琴奏出的美妙乐章。
从早期的日晷,到约13世纪登上历史舞台的机械钟,再到带来大航海时代革命性巨变的航海钟,人类持之以恒地追求着计时器的精度。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精度的42件代表性时钟逐一陈列,让人沉浸式感受科学原理不断被发现、工艺技术不断被精进的过程。
现场,还有不少可以上手体验的展品。比如,一个“纸卡考勤钟”就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纸卡考勤钟也称打卡钟,是一种企业进行员工考勤管理的计时打印装置。将厚纸卡插入时钟的插槽中,当纸卡碰到插槽背面的触点时,机器就会在卡上打印日期和时间信息(时间戳)。计时员通过卡上的时间戳来检查员工的工作时间,并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计算员工的工资。
此次展览,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设计了展览纪念票,观众们可以将纪念票放入考勤钟,按动手柄,就会在纪念票背面打上一小串数字,那就是你的“打卡”时间了。除了体验打工人的上下线,简式手摇风琴,施坦威立式自动钢琴等,也能在亲手试一试的过程中感受科技让自动乐器彰显出的另一种魅力。
展览现场布置得非常梦幻,从“感知时间”“追求精确”“无时不在”“听见时间”四个维度来解读人类在计量时间、认识音乐道路上的不懈追索及其重要意义。除了“硬核”的科普内容,此次展览还通过原创视频影像、互动场景、展品演示、联觉应用等形式进一步丰富展览叙事的“血肉”,提升展览的艺术性、互动性,促进人文化的思考。
在这里,每一座钟、每一台机械乐器不只是工业时代的“奇淫巧技”,更像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交融着科学与艺术之美,凝聚着人类智慧与创造之力,承载着一段段不朽的岁月与记忆。
时间不仅仅是钟表上的数字,而是构成我们生活的基本结构。作为时间和音乐的“使用者”“创作者”和“聆听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于时间和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记忆。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度,此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我的时光奏鸣曲”共创空间。除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钱学森图书馆珍藏的实物、影像资料,展览还将持续展出向社会公众征集的“时光记忆”,让“时光音乐会”成为一个更开放、包容、共情、启思的场域。
展览将持续到明年2月23日,在展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与上海大来时间博物馆还将继续联合策划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整合线上资源,在丰富展览体验的同时,持续探索中小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