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韧性成为城市更新的新一环
2024-09-26 专题

2024“SEA-HI!”论坛“共筑韧性,美好生活”专场。受访者供图

近期,上海有两起台风过境,都是从上海正面登陆,这引发了更多的人对于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思考。2024“SEA-HI!”论坛上,主持人秦畅说,当一个国家的城市遇到特大天灾,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挑战,但近年来,我们的城市则会越来越快地恢复正常,这就是我们努力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结果。

杨颖/文

心中有数,才有社区韧性

北京市气候中心副主任杜吴鹏为与会者分享了他从事社区尺度的气候风险评估的经验。他说:“‘气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怎么去落实到‘社区’这么小的区域里?我们整体上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周边有一些具有几十年观测结果的气象数据,二是结合这个区域比较小的特点进行一种局部微气候的观测。在观测过程中,再对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居民除了比较多地关注高温、热浪或者暴雨等特殊天气之外,也特别关注大气污染的状况,我们就临时加了大气污染的观测。观测结果可以看到,社区的污染状况有它的特殊性。比如,社区的污染集中在早晨和晚上,白天下午污染比较轻;夏天臭氧污染比较严重,于是,我们还增加了一个空间污染的观测,加上其他气象要素,整理出一个全天的气候变化分析。”

有了现场调研的结果,就有了建设韧性社区的方向。北京东四社区提供了老旧街区加强韧性建设的一个好案例。在他们的“‘巷约东四’——打开历史文化街区微治理之窗”的成果展示中可以看到,通过推动街区更新,优化空间环境的秩序,改善街区整体环境风貌,社区的安全韧性也有了很大改善。在改造前,社区有私搭乱建的现象,房前的一些裸露的设施,不仅破坏了环境的美观度,还有安全隐患。改造后,在社区里修建了造型优美的凉亭,灰砖铺地,四周绿竹林立。值得一提的是,波浪形状的小石子地面铺装,不但能防止地面的沉降,还能降尘。在地铁口还建起了休闲广场,简易楼拆除变身绿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整体的改造不但提升了街巷的颜值,也加强了社区的韧性。

改造环境,也要凝聚人心

参与论坛分享的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何志森是一位很有趣的人物。主持人这样介绍他的身份:“他是一名社区营造的专业工作者,但有时他像一位艺术家,有的时候又像一位批评家,他既是一名很有学术见地的专业研究人员,但很多时候,他又很接地气地深入菜场、街头巷尾,亲自带一个团队做一些共创活动。”

这位社区营造专家分享了他在河南某地从事社区韧性建设的故事。

何志森介绍的案例发生在一个回迁房小区,原来的四个村子和一片农田变成了一个楼盘。这四个村的村民搬到了旁边的大孟社区。村民搬到社区之后,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以前他们在农村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 

何志森在那里开展了社区工作坊的建设。这个工作坊目的很简单:如何通过行动来更多地调动他们的主体性?他们通过环境的改造,来吸引社区里的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何志森这样总结他们的社区工坊工作:因为生活方式和居住空间的改变,一些人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孤岛。通过社区工坊,建立了一个花园,让他们走出孤岛,走进公共花园。

引导风尚,创新美好生活

在论坛中,小红书营销中心公益IP《好事发生》项目负责人米娜分享了他们通过Citywalk、Countrywalk的方式推动社区美好生活建设的案例。

两年前,夏阳村和小红书共同打造以露营加户外运动为主题的线下精品度假酒店。小杭坑生态营地正式落地之后,村子里来了更多的年轻人。春天,有很多喜欢写诗的诗歌博主来到小杭坑,让他们所写的诗歌在小杭坑各个地方进行游牧。夏天,有潮流艺术家在小杭坑打造山林艺术的治愈站,吸引了几万名游客来到小杭坑观光、体验、打卡。秋天,非常多户外博主也会来到小杭坑,进行山地骑行、水边漫步、溪边溯溪,在优美的山村里感受五彩的自然风光,到了冬天,这是小杭坑非常传统的村民节日叫“焚火大会”,冬天的时候焚火大会在村里举行,很多年轻人和村民一起在露天吃村宴,感受更广阔、更另类的露营体验。

米娜说,他们主打的是新体验、新业态。新主理人用新的生活方式链接城市跟乡村的人群,激活乡村和城市的力量。来度假的人再加上乡村社区中生活的人,共同完成社区的建立。“回到好好生活的方向,围绕‘韧性社区’的主题,一顶帐篷可以改变一个村子,一个趋势可以激活一个乡村,一些善意可以让一个城市的记忆以一家小店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些互动、关注、参与发生的背后,其实就是每一个在生活里的人的真实行动,这些都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社区。”米娜说。

杨颖/文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