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晃晃的诗人余秀华变身舞者,《万吨月色》展现生命破茧而出的力量
排练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9月25日,余秀华诗歌舞蹈剧场《万吨月色》世界首演在YOUNG剧场正式发布。作为当代知名女诗人余秀华的首部破圈之作,《万吨月色》集结了国际知名舞蹈制作人、本项目的导演法鲁克·乔杜里,编舞及舞者董继兰、李可华,影视戏剧演员天蓝以及风铃制作、孔雀当代舞团等享誉中外的艺术家与艺术团队。从余秀华的诗歌出发,融合诗词、舞蹈与视觉设计等语言,一场疗愈心灵,且充满生命力的跨界之作由此诞生。11月15至17日,该作品将正式亮相上海YOUNG剧场,在“2024秋是国际戏剧季”完成世界首演。
发布会现场,诗人余秀华携手其经纪人胡涛、演出联合出品方新世相的创始人张伟、纪录片导演曹媛分别从不同视角分享了自己参与《万吨月色》创排的心路历程。导演法鲁克·乔杜里也通过现场连线向大家阐释了该作品的创作初衷与闪光点。
从破圈开始,演绎乘风破浪的心灵舞者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开场,余秀华现场朗读的诗歌《初秋了》便是极具她个人特色的作品之一,“把拳头打在生活的利刃上,才能接住,满山堕叶”,其间不仅有随着季节更替而起伏的写作节奏,更有对她周遭的种种挫折与身体局限的反映。
诗歌舞蹈剧场《万吨月色》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余秀华的诗歌。风铃制作艺术总监、《万吨月色》导演法鲁克·乔杜里表示,2017年,在偶然读到余秀华的诗时,被她寻求内心和外界接纳时的脆弱和挣扎深深触动,也勾连起了自己少时在阴影中蛰伏的日子。自那时起,法鲁克就无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和诗人余秀华踏上一趟特别的旅程。
在接到跳舞邀请时,余秀华觉得这是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挑战和经历,欣然加入了这个项目,自此收获了新的身份——舞者。当被问到为何会有这样的巨大跨界,余秀华谈道:“诗歌就像一双翅膀,帮助我飞向不可预知的广阔天地。我知道另一个版本的我已经蛰伏在阴影中,随时准备挺身而出。当诗歌再次与身体相遇时,我渴望看到这种想象之旅将如何在舞台上展开。”
但对于因身体限制每天“摇摇晃晃”走这人间路的余秀华而言,长时间站立与行走已然足够消耗力气,跳舞这件事似乎成了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她需要从“负”基础开始训练四肢,每天一遍又一遍地克服身体障碍,努力达成一个舞者应该达成的动作展示。
“我时常觉得自己是渺小的,所以从不强求一定要给观众带去些什么,但跳舞的时候还是会想尽我所能把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完美。”余秀华回忆起过去排练落泪的经历时这样说到。而在创排中一直见证着余秀华蜕变过程的经纪人胡涛表示:“余秀华身上没有包袱,一直在各种可能性的边界探索。相反最开始我是担心的,但她在舞台上摇摇晃晃着与自我的局限对抗时,我开始坚信每个观众都无法忽视她的存在。”
以诗起舞,重新解构本土诗歌
排练照
《万吨月色》以诗起舞,在舞蹈之外融合了当代诗人余秀华小而美的诗歌作品,它们将作为舞蹈的文本基础,在这场演出中探讨生活在“阴影”中的人应该如何拥抱脆弱,与自我和解。《万吨月色》的演出中会以多种方式呈现7首余秀华的诗歌,其中3首是她为了这部剧特别创作的,而《万吨月色》的剧名也来源于其中的一首诗——《决心》。“我的万吨月色已经沉入海底,但还不够;在你之前,我已经写下千篇情书,这些哪够?”
强有力的舞蹈、充满艺术感的动态字幕和灯光设计都被用来诠释余秀华诗歌的韵律与意象,为其诗歌的内容构建全新的解读视角,使每场表演都成为一次感人且沉浸的体验。演出中,余秀华将与两名专业舞者共同登台,用舞蹈“朗读”一首首唯美的诗歌。两名舞者的贴近与对峙,象征着余秀华内心光明与黑暗的拉扯与碰撞,带领观众共同探索余秀华身上绽放的生命力与每个人都会存在的矛盾性和二元性。
新世相创始人张伟与纪录片导演曹媛也在现场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分享了对于《万吨月色》理解。于张伟而言,这部剧探讨的跨越和突破文化交流障碍、极富人文关怀的主题,正是他所期望了解并传播的,希望大家都能在这本作品中找到自我疗愈的方式。全程参与、见证作品诞生的曹媛认为,这个项目非常值得被记录,因为它探索了诗歌、舞蹈、音乐不同艺术形式的交织融合之美。在地球两端的法鲁克和余秀华虽然看上去如此不同,但在底层情感上却可以如此相通,好像“万吨月色”泛起的涟漪,而余秀华登台跳舞就好像这涟漪激起的生命浪花。
YOUNG剧场节目总监包含表示,诗歌的表达工具是文字,但诗歌抵达的却是文字无法抵达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万吨月色》看作余秀华诗歌的一个译本,它是一部在过程中的、有生命的、开放的作品。中外成熟的艺术家们用强大的意念与旺盛的生命力向全世界展示:舞蹈不仅是专业者的技能,更是普通人的本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