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剧《张协状元》将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状元有点“谐”
2024-09-2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中国最古老的剧本之一的《张协状元》又一次进行了改编,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作为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由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创排的瓯剧《张协状元》将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今天,该剧主演、瓯剧领军人物、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方汝将来到上海,对青年报记者讲述了他对这出近千年常演常新的《张协状元》的理解。

现在人们都知道昆曲是“百戏之祖”,但其实900年历史的南戏要比昆曲老得多。诞生于北宋末年的南戏甚至于与昆曲的诞生有着直接的联系。《张协状元》原本就是南戏中的经典题材。这出南宋时期的古老戏文,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戏曲剧本之一。而此次来沪上演的瓯剧《张协状元》正改编自这一千年剧本。

作品讲述了书生张协在赴京赶考途中落难,与贫女结为夫妻后,又在荣华富贵面前陷入感情和名节的抉择。剧中,张协面对社会压力和权欲诱惑,几度挣扎,最终幡然悔悟,与贫女破镜重圆的故事。该剧充满了对爱情、婚姻、人性及权欲的深刻思考,传递了“内不欺己、外不欺人”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对于这个流传千年的家喻户晓的故事,要排出新意,要符合当下审美,这对方汝将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如果不改,是没法体现时代性,没法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眼球,而如果彻底改头换面,那显然也是对历史经典的不敬,很多观众也无法接受。这个“度”是必须要掌握好的。

方汝将今天告诉青年记者,他所有的做法就是希望能够让这个人物更为立体化,更符合人性。剧中的张协不再只是一个自大、虚伪的形象,而是一个在社会压力下不断反思和自我批评的人物。过去在很多人印象中,张协是一个忘恩负义、心狠手辣的“渣男”,不仅自大而且虚伪,张协俨然变成了“张邪”。那方汝将就以此为突破点,对人物进行重构。

为演好“张协”,方汝将写了近万字的人物分析。在他看来“张协”可用三个层面去理解和演绎。首先是塑造立体的“张协”,从“本性现实”到“被迫自省”。再是极其考验分寸拿捏的“张邪”,刻画他的“邪”是为后面发人深省的“改邪归正”,单纯塑造一个坏人没有任何警世意义,“这个邪,不显得那么坏,这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一点灰色。”最后是演绎好“张谐”,“这个人物还有点诙谐幽默的地方,有时还挺可爱,引人发笑。这样容易叩开年轻人的心扉。”

“我一直反对将张协演成一个脸谱化的人物。”作为温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的方汝将对《张协状元》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过去的戏曲版本,比如昆曲《张协状元》都将这个男人演得十恶不赦,令人难以接受。而通过方汝将的改造,张协显然更符合人性的逻辑,因而显得更为真实,更能被现在的观众接受。

其他创新方面,传统戏曲最令人叹服的便是无实物的虚拟表演,因而舞台上简单的一桌二椅,在演员的表演中能幻化乾坤,转换不同的场景和空间。但在此剧中,甚至连一桌二椅都被“简化”掉了,整个舞台都留给演员,全剧靠演员的表演“生”出万物。此外,原汁原味的唱腔既保留了昆腔和高腔等传统声腔,又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使观众在沉浸式的氛围中,体会到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

对于南戏和瓯剧的关系,方汝将告诉青年报,南戏有900年历史,瓯剧也有400年历史。南戏其实已经消失,但其四种声腔有的仍在其他剧中存在,比如“昆山腔”就直接演变成了昆曲,而“弋阳腔”的一种高亢,显然对秦腔等有深远影响。而因为瓯剧就诞生在南戏流传的区域,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瓯剧也从南戏中吸取很多元素。可以说,瓯剧是具有贵族血统的,在古代戏曲分部中,昆曲属于“雅部”,瓯剧属于“花部”。

作为中国戏曲源头之一,南戏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瓯剧《张协状元》的演出,不仅致敬了这一传统经典,更展示了当代艺术家在传承与创新上的不断探索。诚如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晓秋所言:“《张协状元》不仅是对南戏文化的延续和发扬,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改编和创新,让更多的年轻观众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