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独特的当代音乐,钢琴家柴琼妍陪观众一起寻找心中的肖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肖邦在哪里?9月28日晚,“寻找肖邦”AI融媒体音乐会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奏响,一直致力于当代音乐推广的钢琴家柴琼妍博士在压轴曲目《寻找肖邦》结束前,用一幕“微型舞台剧”邀请观众与她一同寻找自己心中的肖邦,让观众更深入感受了当代音乐与当下的情感共振。“我的家乡上海有最棒的观众,他们能够迅速进入音乐家的世界,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看到观众们的反响后柴琼妍说,“当代音乐富含人文性,这也让我觉得自己这些年对当代音乐的推广工作,有了令人欣慰的积极意义。”
※ 音乐会形式新颖别致 ※
这场音乐会,是柴琼妍的老朋友——斯坦福大学音乐学院前院长、波兰作曲家雅罗斯瓦夫·卡普钦斯基的当代音乐作品专场,创作时间从2008年至2018年跨越了整10年。这套曲目的“集结版”,也是柴琼妍全球首次公开演出。
28日晚的演奏厅内,座无虚席。三面环绕的高清大屏上,出现了“古老的”打字机键盘时,“懂经”的观众们都在屏息以待。开场曲是卡普钦斯基创作于2008年的《Oli的梦》,随着打字机键盘开始敲击出字母,甚至开始作诗,与之相对应的音乐与诗的唱和开始一一铺陈,文字在时间和音乐中完成了自我生成与解构。
此后,创作于2009年的《多汁的》,创作于2018年的《知音》和创作于2017年的《边界效应》,三首风格迥异却又都特色鲜明的作品,在上半场一一“流淌”。音乐会的重磅压轴曲目,是下半场上演的、创作于2010年的《寻找肖邦》。这是作曲家在世界各地巡演和旅行后获得的灵感,包括北京、布宜诺斯艾利斯、赫尔辛基、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墨西哥城、旧金山、圣地亚哥、首尔、悉尼、东京和惠灵顿等全球12座城市的当地摄影师,抓取了150多名听众倾听音乐时的面部表情,结合卡普钦斯基所演奏的肖邦作品《前奏曲Op. 28》,体现了音乐对全人类的共同影响力,也寄托了音乐家“用音乐消弭纷争”的美好愿望。
《寻找肖邦》是音乐、表演和装置艺术的融合,这首曲目的前奏和尾声,都是由施坦威钢琴自动演奏技术SPIRIO弹奏柴琼妍提前预录进去的内容,而暂时解放了双手的演奏家,则化身舞台剧演员,以另一种身份进入到音乐主题当中。在观众一次又一次如雷般的掌声中,柴琼妍开始带领全场观众寻找当下的“肖邦”——是舒曼的《肖邦》?是她受肖邦和声的影响而创作的歌曲?最终,肖邦的《夜曲》响起,点出“肖邦在你我身边,更在你我心间”的主题,将全场氛围推向又一轮高潮。
“这是一场沉浸式的钢琴演奏会,形式是融媒体而非简单的多媒体,表面主题是肖邦,但更深层次的,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柴琼妍说。
※ 当代音乐有更多人文意义 ※
这场前卫新潮的音乐会,观众有资深乐迷,有正在学琴的琴童和家长,更有不少热爱先锋艺术的年轻人。观众詹先生说,自己冲着柴琼妍的风格来的,“我此前看过柴博士演《知音》,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这次又特意买票来听,感觉几部作品都挺有深意,我回去之后会再‘反刍’的”;平时非常喜欢当代艺术,几乎已经把全上海的艺术馆美术馆都逛了几遍的李小姐也说,“这些作品旋律性可能和经典不太一样,但很值得细细去品味,像此前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的《超级蜂巢》,不少人质疑,我就能有共鸣,这也是当代艺术的特征吧”。
柴琼妍的古典乐演奏造诣和学术造诣都是业内公认,但在舞台和教育方面,她更多地是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当代音乐。这场音乐会,不同的曲目之间,她甚至会停下来,亲自上阵来一段“导赏”。也正因为对当代音乐的贡献,她的“师叔”、同为当代作曲大师约翰·凯奇门下的音乐大师谭盾,对她也极为推崇,双方经常合作。
“推广当代音乐,并不意味着否定经典。经典有它们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宝藏,但艺术不能只是重复经典,一百个版本的高水准肖邦演奏,可能只有狂热的乐迷才能听得出一点点区别,这就失去了音乐作为艺术应该有的意义,”音乐会后,柴琼妍表示,“当代音乐最大的特征,是它在随着时代进行创新创作,新的社会思潮、社会现象都在赋予这些作品更多的时代人文意义。观众现在可能还是习惯经典的旋律,但几百年后呢?谁又说创作深刻、形式独特的当代音乐,不会成为未来的经典呢?”
她透露,自己和雅罗斯瓦夫·卡普钦斯基仍在进行紧密的合作,“我们合作了十几年,音乐理念非常相似,未来我们将推出更多主题的作品,丰富当代音乐的曲目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