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他是真正的“药神”,也是青年医生成长的领路人
2024-09-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有一个人,他终身奋斗,开创了中国出凝血的研究体系,努力攻克了一种白血病,被评为“肿瘤诱导分化之父”;有一个人,他是青年医生成长的领路人,先后培育出中国血液学人才森林,成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

9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今天下午,瑞金医院举办了主题为“百年人瑞振医济世,医瑞金至大爱无疆——致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事迹分享会”。会上,通过王振义院士的学生、同事及患者的分享,共同回顾了他辉煌的从医生涯,学习其无私奉献与创新精神,感受其作为医者的仁心与无疆的大爱。

  真正的“药神”:攻克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  

王振义出生于上海,兄弟姐妹八人。194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现向明中学)毕业,免试直升入震旦大学医学院,并在1948年以总成绩第一的名次毕业,留在了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内科工作。

在谈及当初为何会选择血液病救治作为专业方向时,王振义坦言:“当时我想血液病应该不难吧,只要一台显微镜就能解决诊断问题,所以觉得自己很能胜任,真没想到血液病这么复杂,这么难治。”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作为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死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振义刚开始负责瑞金医院血液科的病房工作,而短短半年时间内,病房里50个白血病人都相继逝世,这让他受到巨大的打击,攻克这一疾病治疗难点,也成为他从医的动力。经过8年的奋斗和探索,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王振义最终发现国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APL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在瑞金医院今天召开的王振义院士事迹分享会中,瑞金医院赵维莅医生拿出了一张老照片。照片带大家回到了1986年的一天,一个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在上海儿童医院奄奄一息,绝望的家属苦苦哀求医生,王振义的夫人谢竞雄正是上海儿童医院的顾问,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正在研究这个疾病而且取得了进展,所以一回家就把这个小病人的情况告诉了王振义。王振义仔细研究小女孩病情后决定,让小女孩服用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

当时有人劝他说:“您早已经功成名就,用新药来治疗一旦有啥问题可就名誉扫地了,还是别冒险啦。”但王振义说:“我们经过8年的研究,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

奇迹出现了,小女孩只吃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就出现转机,最终达到完全缓解。如今,近40年过去了,当年的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着。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因此也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此后, 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案,并从分子生物学将这个方案研究得明明白白,最终使得这个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还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如何看待名与利?“清贫的牡丹”  

王振义院士常常和学生们说,“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从事的事业,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病人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祖国奋斗!”

2018年,王振义院士荣获“中国最美医生”的称号,瑞金医院肾脏内科的医生高琛妮陪同他一起到北京领奖。当时,主持人问了王振义院士这样一个问题:您如何看待名与利?王院士怎么说到:“我概括了一下,就是‘清贫的牡丹’。我也喜欢代表上进、富贵的牡丹,因为我的工作就是追求卓越,希望能够救更多的病人,让更多的病人得益,但是也要淡泊名利,两者结合在一起,既是牡丹又是清贫的牡丹。”王院士的回答至今让高琛妮记忆深刻。

令人敬佩的是,王振义在找到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后,并没有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而是急切地希望能让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尽快获得治疗,他无偿地将这种药和方案向全世界免费推广。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黄色小药丸,只要口服就有效,一盒药当时售价11元,即便近40年过去了,这盒药也只有290元,还可纳入医保,而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都高达2万元以上。

2015年,王振义院士收到一封从海外辗转来的信,里面有一张两个陌生外国小孩的照片。原来这是一位美国母亲的来信,她说自己在十多年以前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濒临死亡,后来吃了全反式维甲酸后完全恢复,还生了两个孩子,所以寄照片来表示感谢。确实,王振义院士的上海方案使得全世界数十万白血病患获得治愈,回归社会。

由王振义院士为贫困患者助力的 “广聚善爱”基金项目,已经帮助65位患者重获新生;由他所资助的“广慈临床创新技术奖”,更是助力了诸多青年医生脱颖而出。

  青年医生成长的领路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更好地探究血液学和血液病的奥秘,王振义联合瑞金、仁济、新华、九院的血液科和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组建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并出任首任所长。以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为基地,王振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便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他也因此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传奇。

陈竺和陈赛娟是王振义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陈赛娟回忆:“那时候,王老师不但手把手指导我们做实验,还每天晚上帮我们补习外语。”1984年,王振义力荐陈竺夫妇赴法国留学。1989年,陈竺夫妇回到了祖国,成为王振义院士的左膀右臂,分别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片全球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

海南医科大学校长、交大医学院原院长陈国强院士也是王振义的得意门生,他常说,“那时还没有电脑,写了论文后王老师一遍遍修改,我就根据修改的内容一遍遍整理、抄写,王老师前前后后改了10次,近2万字的论文,我就重新整理、抄写了10篇。”

王振义说:“当一个人到达科研顶峰的时候,接下来可能会走下坡路,所以当自己在抛物线刚下降时就应该退下来,让下一代更强的人来替代自己的岗位。这样,这根抛物线就会一直朝上叠加而不会下滑。这对整个事业的发展更有利。”1995年,王振义主动让贤,举荐学生陈竺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2015年,卢敏结束在欧美8年多的留学工作经历,加入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在她入职后的第一个星期,就在研究所的新生见面会上见到了王振义院士。“至今还记得那天王老师的给我们上课的主要内容:像挤海绵一样珍惜时间做科研、以满足患者临床需求为科研目标、要诚信严谨地开展科研。”卢敏说,那段话让她受益匪浅。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人才,2003年,王振义主动要求学生们对自己进行“开卷考试”。每个周一学生们把自己临床上碰到的疑难病患者的病历发给王振义,他立刻开始针对这些难题搜索全球的最新文献,每周四做成PPT到瑞金医院与大家一起探讨,每次他讲的都是国际上最新的进展、成果或解决方案。

在高琛妮的家里珍藏着三本《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这是根据王振义院士周四开卷考试答案梳理而成的著作,里面不仅有血液科的病例,更有内科几乎所有专业知识的融合,是王振义院士对于年轻医生最无私的奉献。

王振义院士热衷公益的精神深深感染着瑞金青年,在他的感召下成立了“蓝小医”青年志愿服务队,发挥医学背景,在日常工作之余开展医疗保障、义诊咨询、科普传播、爱心助老等志愿服务。在他“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医学人生指引下,这群“蓝小医”青年志愿者也不断开展更多样、更实在的“向上、向善”志愿服务项目,更热心、热情、热烈地助人奉献,用善爱助推社会更好地“向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