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是让英雄的精神成为永恒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9月30日是第11个烈士纪念日。“纪念”是一种缅怀,是一种传承。今年这个烈士纪念日,人们欣慰地看到烈士的丰碑更擦亮了,更多无名烈士“找到了”自己的亲人,烈士的故事在延续。纪念不是“过去时”,让纪念始终成为“进行时”,烈士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舍身成仁的英雄精神才会成为永恒。
最近传来消息,山东省济南市今年已经为111名烈士找到姓名、成功寻亲,并在9月24日这一天在济南的英雄山举行立碑仪式。这些烈士大部分都是在1948年解放济南战役中牺牲的,英勇捐躯的时候,他们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70多年来,人民从来没有忘记他们。确定他们的姓名、为他们寻亲,为他们树碑立传,是人民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烈士的故事还在继续。9月25日,著名红军将领黄公略烈士的安葬仪式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革命烈士陵园举行。黄公略1931年9月15日在率领红三军转移路经东固六渡坳时,突遭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黄将军虽逝,但其墓址一直成谜。政府和黄家后人自1964年起长期寻找未果。原来是当地一个普通人家为防止国民党反动派破坏而将其悄悄掩埋,并长期为烈士守墓,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2022年这段历史终于浮出水面,在复旦大学高科技团队的帮助下,最终确认了烈士的身份,这才有了如今重新安葬烈士的庄严仪式。
9月24日,江苏还举办了一场“祖国不会忘记——江苏为烈士寻亲主题活动”。据介绍,自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以来,江苏已累计为2729名烈士寻亲成功。这真是令人感佩的善举。
烈士们大多年少离家,保家卫国,捐躯在遥远的他乡,而后几十年长眠于地下,虽无悔于精忠报国,但也“忍受”着漫长的孤寂。现在为他们找回身世、找回至亲,这对于烈士、对于烈士的后代都是最好的告慰。
人们常说“军民鱼水情”。我们的烈士是最可敬的那一群人。他们来自于人民,又为着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斗争,他们慨然赴死,无怨无悔。可以说,烈士和人民的情感因为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永不褪色,历久弥坚。所以,烈士纪念日的“纪念”从来都源自于今人内心最真挚的情感。“你为了我而牺牲,我怀念你一辈子。”人心的纽带就是这么质朴。
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每一次缅怀,都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每一个敬礼,都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可以想见,在烈士新的丰碑树立起来之后,那里将满是鲜花,人们每年都会到此祭扫,青年一代的铮铮誓言将响彻山谷和陵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献身的烈士离开我们已经数十年,而烈士的很多后人也都成了耄耋老者。烈士长眠于地下,但烈士的精神永远年轻。这精神始终具有蓬勃伟力,召唤着年轻一代为当好接班人,继续建设好我们的新中国而努力。
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之下,现在的青年一代在谋求发展的路途中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阻力。应该说,每个时代的青年都会有自己的困惑和坎坷,但是追求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英雄精神永不磨灭。 在红旗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年人,迎难而上,拒绝躺平,赓续烈士的壮志,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强国有我”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强国有我”,就在我们对烈士的每一次纪念中,就在我们每一天的砥砺奋斗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