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永远在路上
中共一大纪念馆打造的原创微剧《祝上海解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金色的阳光温柔播撒,在梧桐树的掩映之下,兴业路上的石库门小楼更显古朴庄重。这里是中共一大会址,百余年前的初光,见证“开天辟地大事变”。如今,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红色起点,这里是否能给予他们更多的体验更难忘的记忆?
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有一支业务精湛的宣教队伍,除了讲解,他们还在不断精进新的技能,排得了情景党课,设计得出最潮流的套色章,做得了深受Z世代欢迎的新媒体产品。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对他们而言,站上这个岗位就是一份使命担当,必须步履不停,让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永远在路上。
为场馆匠心设计红色印章
从“初心之地”到“人民城市”,用脚步丈量上海这座光荣之城,追寻根植于城市血脉的红色基因,也敲下一枚枚精美印章,留下属于自己的红色印记。作为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市级重点项目之一,《光荣之城红色“沪”照》寻访手册一经推出广受追捧。
用Citywalk的方式探索红色场馆,又可以收获每个场馆的红色印章,这样的方式吸引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对中共一大纪念馆来说,一个场馆章怎么设计、如何推出也都注入匠心。从春末到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再到当下的国庆假日,“一大章”一直在悄悄迭代。
“红色文化在上海发轫,海派文化在上海发源,江南文化在上海发展。作为红色场馆,我们除了要向观众做好革命性传统教育,传承好红色革命精神的同时,现在也更加注重与重大节庆、中国传统文化做好结合。中秋节里,我们推出中秋限定·初心印‘迹’的活动,而到了国庆,我们也有新的限定套色章推出,让观众把红色记忆带回家。”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杨宇说道。
在杨宇看来,一枚印章“有颜”固然加分,但更需要的是“有料”,是承载了红色记忆的。在中共一大纪念馆,要盖章必然是要认真参观一番,真正将红色故事印入脑海的。观众可以领取一张答题卡,跟着参观路线,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通过一道道党史题目,追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答题完成后,回答正确即可在答题卡背面解锁限定版套色印章,为追忆初心的旅程留下难忘的印“迹”。
“中国共产党”这一称谓最早提出的是谁?《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是谁?……进馆后,每一道党史题目,都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观众无不感受着那份跨越时代的理想与信念,领略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事业的磅礴力量。
今年中秋节限定套色章由五色构成,画面中有中共一大会址的石库门建筑、上海市花白玉兰带来的花团锦簇。为了配合中秋的氛围感,还有玉兔、灯笼等喜庆元素做节日限定的装点。志愿者会通过五次加盖,在同一张卡纸上留下“套色”。
这是“套色章”最初的模样,但这样加盖用时长,也容易造成排队人员聚集。为了提升参观体验,减少盖章处的排队拥堵,宣传教育部积极拥抱科技,通过升级,在这个国庆,这枚章只需盖一下就呈现出“套色”效果。
到年轻人集聚地讲党史故事
看似只是一枚小小印章的推陈出新,背后恰恰是在呼应年轻人热衷的“盖章热”,亦是引领公众主动走进红色场馆、让红色融入日常生活方式的小抓手。在如今的社交媒体上,那本盖满全部45家场馆印章的《光荣之城红色“沪”照》,已成为各路网友互相交流鉴赏的“硬通货”。
新时代的红色文化正以独特的魅力圈粉新一代的青年,也因此,宣教工作比以往更需要去琢磨有创意、接地气、直击心灵的工作方法,而这也应该是这一代党史教育工作者不断要去思考和做出回应的时代命题。
“讲起红色文化的年轻化传播和创新表达,我们一直在突破自我,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杨宇称自己是一名“老宣教人”,24年来,她一直工作在党的诞生地,工作重心也一直都是围绕着如何讲好建党故事来进行。如今,团队核心成员16人,平均年龄30岁,在做项目策划和设计时,大家都尽可能设身处地站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的角度出发。
党史教育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历史、照亮现实和启迪未来。以前只是把观众请到展厅来,现在已经有了更多样立体的方式。讲解员可以化身为主播,带着大家云上探馆,也会带着馆藏文物走进课堂,走到孩子们的身边,拉近学生与文物之间的距离。
“一说就知道,再说有门道”,杨宇和团队全力打造的“一说”工作室如今在B站“中共一大纪念馆”账号上推出一档全新的党史趣味科普节目,通过不断以新方式讲述建党故事,让党史教育更广泛传播,并持续圈粉青年,增强红色文化对更多青年的黏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虽然,目前的水花还不大,我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努力,这个项目迟早会火的。我们已经扎扎实实拍完了第一季的100集,将会陆续根据特定的时间点推送关联度高的内容产品。此后,我们还会启动第二季的拍摄。”杨宇剧透,第二季将与新时代的发展有更多契合。“下一季拍摄,我们打算触达新时代的新名词,比如,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等,用年轻态、多元化的创新方式,去讲述我们党的思想伟力和在各项事业中取得的成就。”
朱晋瑶(左一)向小朋友开展红色文化讲解。
既出精品项目亦要多点触达
除了做好精品项目,团队始终还想着“多点触达”,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起来的热点做红色文化的传播。国庆之后,中共一大纪念馆还将推出全新的微课,就32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推出12条Citywalk线路,由四名二十大党代表各牵头一个工作室,拍成12集微课,从党代表与新时代青年的不同角度来诠释伟大建党精神,启迪更多人新的思考。
预计在今年底上线的《行走红色城市感悟思想伟力——解码“伟大建党精神”思政课》,不仅会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更是一次次深刻的红色文化之旅。期待激发更多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每期节目聚焦一条红色人文行走路线,通过纪实拍摄、访谈对话等方式,展现这个地方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杨宇团队中95后姑娘朱晋瑶也将参与这样的红色行走,“把故事讲好,讲得让大家能够听得进去,就是我们制作创新的努力方向。”在她看来,这不仅是打开人们对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红色底色的深度认知之窗,也是希望在讲述中激起青少年的共鸣和奋进。
朱晋瑶和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结缘正是建党百年那一年,当时,她刚刚研究生毕业。在成为一名讲解员后,除日常讲解,她还负责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红色文化进国企”等多项临展讲解,这些经历极大地丰富了她的讲解思路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她也是中共一大纪念馆“面壁计划”的第一期学员,得益于在面壁计划5个月的认真学习和馆领导的悉心栽培,仅仅一年之后,她就和同事梅艳双双摘得上海市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专业组)“金牌讲解员”称号。
“我会继续打磨自己真正成为一名讲得好、拿得出、担得起的金牌讲解员。我也期待和团队一起,以更多青年人的需求视角,锐意创新,在策划、宣教上拿出有温度有力度的作品,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朱晋瑶说。
== 演出表 ==
7部红色微剧已亮相
中共一大纪念馆这些年深挖红色资源,打造文艺党课品牌,用沉浸式、互动式微剧,带领观众感悟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目前,已推出《新青年》《又见新青年》《开天辟地大事变》《庶民的胜利》《红夜》《祝上海解放》《又新印刷所》等7部情景党课和微剧,让红色记忆与新时代交相辉映,让伟大建党精神浸润城市,也让红色基因深深植根城市血脉。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