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从参与者到带头者,多年给老人送“免费午餐”的他带动更多店主送爱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多年前,本报第一次报道俞迎春时,他的身份是新旺美食林店长、给老人送餐的热心人。
时隔多年,俞迎春身上多了许多荣誉,上海市“慈善之星”、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2023年度“海上最美家庭”等。
再次见到俞迎春,他打算将“一个人的慈善”复制,呼吁更多店主能参与进来,甚至提出了“食品银行”的设想。
宁可亏损也要将解冻的牛排处理掉
配制给老人的盒饭
2000年,俞迎春带着仅有的500元,满怀希望从崇明农村来到了临汾路街道的岭南路上,一心想要在这里开一家餐馆。初来乍到之时,那种陌生感和无助感让他迄今记忆犹新。“面对种种难题,我曾感到迷茫和焦虑。”
从店铺的选址,到营业执照的办理,再到装修和招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但临汾路街道的工作人员始终耐心地陪伴着俞迎春,他们详细地列出办证所需的清单,让他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一次性成功,避免了来回奔波的麻烦。当招工陷入困境时,街道又主动帮忙牵线搭桥,为他介绍了合适的员工,还贴心地协助店员们办理暂住证。很快,小店就顺利开业。
彼时,和阳曲路餐饮一条街比起来,这里的地段和人流量都不算好,只有零星几家馄饨小摊,没有形成餐饮气候。
但这对于初出茅庐的俞迎春来说知足了,地段差也就意味着房租相对便宜。为了节省成本,少请几个服务员,俞迎春和妻子身兼数职,经常忙得脚不点地。
俞迎春的理念一直是,宁可利润少一点,也绝不做坑害消费者的事情。“除去食材和人力成本,每道菜的利润不超过20%,像椒盐排条、金瓜丝这些菜10多年也就只涨了两三元的样子。”最近,猪肉价涨了,有老顾客吃着性价比很高的椒盐排条,担心老板亏太多,建议给这盘菜涨价。
他的诚信经营不仅体现在价格方面,也体现在食品的安全方面。早年,一次突发停电导致储存牛排的冷库温度升高,里面200多斤进口牛排全部解冻。“虽然发现时,解冻的牛排没有异味,但是牛排解冻后复冻很容易滋生细菌。”俞迎春当机立断,这批牛排不能留。那次,总计亏损约8万元。
如今他的餐饮店还成为新旺美食林酒家临汾长者食堂。现场,俞迎春向记者展示了厚厚一沓他自己设计的应急处理预案标准,有烫伤处理应急预案、噎食应急处理预案等,他还自制了一份满意度调查分析表。
渐渐地,俞老板的声名传播,越来越多的考察团慕名而来,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这家餐馆背后的故事。
二十年如一日为老人送去“免费的午餐”
饭店开业不久,俞迎春向临汾社区提议要邀请高龄、失独、独居的困难老人到饭店过节,这一提议得到了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自 2004年起,每逢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新旺美食林总是热闹非凡,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一边享用美食,一边开开心心地聊天,言谈中不乏对俞迎春的夸赞,“俞老板是好人啊,平时想到我们,每个重大节日也请我们免费聚餐。”
请社区老人免费聚餐
有一年夏天,俞迎春听说小区内独居老人病倒家中第二天才被发现,那段时间老人在家中病逝却无人知晓的新闻频见报端。而小区内越来越多的老人也因为行动不便而缺席饭店组织的聚会。2017年初,俞迎春向社区“呈上”第二份提议——给急需帮助的老人免费送爱心餐。
临汾社区决定选择餐馆附近的岭南路700弄居委会负责赠送爱心餐的具体实施:居委会通过实际调研,每月提供最急需帮助的名单。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有些受助居民情况好转后,也会主动让渡用餐名额给其他的困难群众。
俞迎春也借送餐的机会关照老人每天的生活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解决或向社区汇报。有一次,给450弄的一位老人送饭时,俞迎春还没进门就闻到糊味儿,原来是老人忘记关火炉了,他及时上前把火炉关上,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危险。
送餐路上,俞迎春最先来到的是朱老伯家,老人正在看电视,看到俞迎春进来,他艰难地站起来,“谢谢小俞,你昨天送的,我还没有吃完。”老人身边的餐桌上放着昨天剩下的半份白米饭,“爱心午餐”分量很足,有些老人两次也吃不完。
朱老伯是小区的“五保户”,身体也不好,常年卧床,“我走不动,我怎么去买菜,多亏小俞……”
为老人送餐上门
从严寒到酷暑,从一份到五份,俞迎春一天一天坚持着,为困难老人送免费午餐。家住景凤路403弄8号的张阿姨,腿上有疾,已经多年没有下楼了。俞迎春为她送餐半年多,张阿姨不仅坚持让其弟代为下楼送锦旗感谢他,甚至把家中钥匙交给他。张阿姨的弟弟称,“俞迎春不仅不收钱,还非常细心。我姐姐牙齿不好,排骨啃不动,他就做肉圆。我姐姐腿肿,他给姐姐准备的饭菜里就注意避免海鲜、鲫鱼等发物食材。”
对于自己助人为乐的善行,俞迎春认为主要得益于成长过程中良好家风、校风的熏陶和影响。俞迎春从小在崇明乡下生活,父母一直教育他“与人为善、关爱老人”。多年来,俞迎春不负父母的谆谆教诲,见到别人有困难,他总忍不住“多管闲事”。
为城市建设者设休息驿站,吸引更多店主加入慈善行列
记者来到他的店里,发现只要有空,俞迎春就会热心地上前和来就餐的居民们唠嗑,来一番“老友式”的寒暄。
靠近店门口的地方还有酸梅汤自取机,供走过路过的小哥们小憩,喝口饮料、歇歇腿。只要身穿快递外卖的工作服,就可以购买小哥专属套餐。
2024年的春节,俞迎春为这座城市的“奔跑者”——外卖小哥们,精心筹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年夜饭。
事实上,每到寒暑季节,他就冒着酷暑和严寒,参与送清凉和送温暖活动,比如在自己的餐饮店,设立送清凉休息点,给环卫工人及路人提供免费清凉的茶水和休息的场所活动等。
为外卖小哥准备的免费饮料机
不仅自己热心社区公益事业,身为临汾路街道餐饮行业联席会会长,俞迎春时常发动辖区内餐饮单位一起加入到为老服务中,如今已有六七家企业响应了他的号召。
俞迎春餐馆隔壁包子铺的郭老板会拿出包子捎带给用餐老人;在岭南路上班的罗维维受俞迎春影响,来到需要帮助的社区老人家里,帮其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理发店职工也主动要求加入,定期为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某皮革制品的老板,其公司在离临汾较远的闵行区,却通过岭南路700弄居委会执意每月都要把价值数百元的爱心米和油,送给社区困难老人。“我觉得我也可以!”该老板对岭南路700弄党总支书记肖昌说,还特别交代不留名,心意到就好。
名厨象山海鲜店老板常彬则邀请了阳曲路470弄的独居老人到店里吃团圆饭。“以前我也有过到养老院为老人送节日慰问的经历,但没有长期坚持下来。了解老俞的故事后,我非常有感触,数十年如一日地做好事真的不容易,很佩服他。在社区这么多年,很感谢周边居民的帮助和支持,我也一直想着如何更好地回馈社区。我向老俞取了经,未来想要为更多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有了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很多小店铺有了“家”
俞迎春还有一重身份是第三街区党支部副书记、路段长,作为街区治理的参与者,每天一早一晚他都要在岭南路上走一走:看看街边有没有乱停车、乱摆放,街面是否干净整洁,与其他店主聊上几句,问问大家当天生意怎么样。路段长已成为临汾路街道街面问题处置中的重要力量。街面出现情况、商户遇到难题,都可以通过他找到“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再联系到街道相关部门进行解决。
有了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很多小店铺也有了“家”的感觉,他们主动服务社区、服务周边居民。750多家商户中先后涌现了5支志愿者服务队,包括理发、餐饮、摄像、医疗与教育等方面,经常举行社区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各项活动156场,服务人群覆盖8.3万人次。
除了维护路面整洁外,俞迎春还是街区公认的“热心人”,尤其是看到有新的商铺入驻,他会主动走进去看看和店主聊聊,就好像拜访新邻居一样。最近,岭南路上有一家生煎店正在装修准备开业,他主动上门和店主介绍街区情况,帮助店主更快地融入社区。在店主为办证和清理建筑垃圾犯难时,俞迎春又积极为店主提供办证和申请的咨询服务,用自己的经验耐心解答店主的疑问。
谈及未来的打算时,俞迎春告诉记者,自己发现不少甜品店、面包房以及连锁品牌的快餐店,将大量仍可食用的食品直接销毁。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与节约理念背道而驰。“我们正在考虑以街道社区为范围,组建一个食品银行。其目的是将那些即将被销毁但仍可安全食用的食品收集起来,重新分配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们,比如孤老、家庭困难群体,或者送去养老院等机构,让他们也能品尝到美味的食品。”
他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食品的安全和卫生保障、运输和储存的条件、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模式等。“只要我们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联合各方资源,这些问题都能够逐步得到解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