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AI雷军”让人细思极恐,我们需要一个紧箍咒
2024-10-12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刚刚过去的长假,很多人因为“雷军”成了受害者,原本温文尔雅的雷总风格突变,在各个短视频平台用犀利言辞怼天怼地,不满堵车、不满调休,游戏输了甚至直接破口大骂。当然,大批量涌现的“雷军”,其实是AI配音——据说雷军本人,上网也被“AI雷军”骂了。

这真是让人细思极恐。我们曾说“无图无真相”,后来PS技术越来越高超了之后,我们又追加一条,有视频才有真相。然而,当下的现实是,有图有视频有声音,真相还是不一定。网友们原本可以凭借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段视频,积极加入舆论场,参与公共事务,但现在AI技术的进步,让舆论热点经常伴随着“惊天大逆转”。只要你喂给AI足够详细的资料、足够精准的指令,它就能生成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所谓“真相”。在网络上,“AI雷军”已经在教大家“雷军AI配音的详细制作教程”了。AI诈骗犯罪,也应运而生,并有了抬头的趋势。《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显示,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增长了3000%。

但也就是在这两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投身于“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这三位科学家都在利用AI的深度学习研究蛋白质。此前不久,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也被授予了两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诺贝尔奖的鼓励,几乎已经预示着,AI的发展未来将会继续狂飙突进。

对此,有人悲观,有人恐惧,真相如此容易被混淆,认知成本到底会高到哪里?是否我们的未来,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如临深渊?确实,当这个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变得模糊,社会运行的风险突然就前所未有地增长。更何况,自媒体的时代,一个客观存在的隐性现实是:粉丝数经常取代了权威性,成为判断真相的重要标准之一,名人、大V们一旦主动参与或被动卷入“AI骗局”,在缺乏甄别能力和甄别机制时,人类社会会被带向何处?

《西游记》里出现过相似情景。孙猴子正常的72变,总会留下一个“后门”——他的尾巴,总能被真正的高手轻易认出来。但当他和六耳猕猴真假难辨时,各路神仙也都只能面面相觑、束手无策。

这事儿闹出的动静很大,最终一个紧箍咒解决了大问题。我们不是预言家,无法预知AI的未来。但我们已经看到,在AI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关方面已经在“生成紧箍咒”:在上游,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内容生产者权责分明;在下游,各大短视频平台也在加大治理力度,提升了科技甄别能力,像某些平台的AI内容,都会有“疑似为AI创作,请注意甄别”的明显提示。

发展和规范历来是相互制约又相互成就的两大法宝。既然人类科技的发展是一种必然,那我们也要依赖人类的智慧,小到自身的应对防范能力,大到全球的社会治理手段,我们确需“进化”出一个应对的“紧箍咒”,让AI在合理的渠道造福人类。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