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化节各大赛事集中收官,11岁的文化节引领市民生活
2024-10-13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随着岁末临近,202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各大赛事进入收官阶段。记者注意到,今年这些市民赛事参与面更广,而且赛事所呈现的市民文化艺术水准也有很大提高。创办于2013年、走过了11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显然已经对市民的文化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成美文  

“在这次大赛中,我看到了我们的时代需要文学,放下手机和网络,感受文学对人心灵的滋养。这些文章表现了市民们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打动人心,展现了文字书写的力量。”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对此次上海市民文化节长三角市民文学创作大赛的获奖作品大为赞赏。

由上海市群艺馆、普陀区文旅局主办,上海新华传媒承办的此次市民写作大赛,面向长三角,搭建沪苏浙皖市民文学创作交流平台,用真挚的文字、文学的力量,讴歌美好生活,映射时代脉搏。大赛共征集到稿件3000余篇,昨天的颁奖仪式上最终评选出5名佳作奖、10名创意奖及100名市民作家。“百位市民作家”涵盖了长三角地区的作者,年龄最小的作者只有7岁,最大的作者82岁。

市民高鸿文穿越石库门追寻童年的文章此次也在获奖之列。他表示,去发现城市生活之美,会遇见一个美好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延伸,在我们周围必定会有许许多多往事积淀,而且我相信拂去那些历史的烟云,往事的背后会有许多美丽的故事。”徐汇区汇师小学的吴若晨应该是年龄最小的获奖者之一。在吴若晨眼里,城市之美不仅体现在迷人的风景、特色的美食、历史悠久的建筑,也体现在城市中无处不在的人和点点滴滴的事上。不少获奖者表示,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能成为美文。

上海作协副主席、普陀区作协主席杨扬告诉记者,市民文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字里行间流露出当代都市的人文情怀。普陀区作协也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出《苏州河》文学刊物,激发市民文学创作的热情,助力“半马苏河”文旅品牌建设。他也期待更多诸如此类的赛事,为城市文学创作添砖加瓦,丰富市民文学的文化内涵。   

  青少年对江南文化的理解令人惊叹  

202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行走江南·诗意美学”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今天在嘉定区图书馆举办,100名小选手荣获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达人荣誉称号。此次赛事以江南文化主题,而孩子们对于自己所处这片江南的理解和热爱令人感动。

大赛自6月份启动以来, 通过名师讲学、答题闯关、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让诗词之美浸润心灵。初赛海选依托微信小程序,吸引了全市16个区近2.5万人次青少年热情参与。活动期间,各区图书馆还相继开展了相关主题讲座、体验等配套活动,激发青少年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此次赛事的形式也有诸多创新。海选围绕描述江南的诗词打造“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小程序,通过初赛“大浪淘沙”晋级赛“初露锋芒”两个阶段,带领青少年在线游历江南、了解江南、认识江南、领略诗意江南之美。而线下决赛的紧张程度则更高。“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的是江南什么季节的景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指的是现在哪座城市?今天上午的决赛,面对各种难题,小选手们争相抢答,他们对于江南诗词的了解令人惊叹。

在决赛之后的巅峰对决中,百强中排名靠前的10名选手,再度登场,通过必答、抢答、飞花令三轮竞赛,决出1名“诗词之星”。大赛的3位出题专家、评委共同来到比赛现场,对选手进行了精彩点评与指导。而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闺门旦张莉带来的《牡丹亭·寻梦》选段表演,在江南的氤氲水汽和吴侬软语中,近距离感受昆曲的美,品味江南的韵。

主办方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大赛加深青少年对江南文化的全面认识与了解,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内心的生命力,身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还希望并通过广泛的社会影响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江南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历久弥新,在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