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院之宝《茶馆》挑梁北京人艺驻演月,听艺术名家深情道来“择一事,终一生”
《茶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这一次,可以说是自1961年以来北京人艺最大规模的来沪演出交流,此次共派出171人次的老中青三代来沪驻演,可谓‘全员’出动。我们拿出5部大戏,呈现不同时代人艺的扛鼎之作,力求为上海观众奉上一份完美的答卷,绝不带着遗憾走。”在10月13日召开的北京人艺上海驻演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介绍道,10月14日至11月9日,北京人艺带来五部精品力作《茶馆》《哗变》《日出》《杜甫》《正红旗下》亮相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此次剧目安排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在的承接,更有未来的展望。
除了五部作品,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也同期开展。演出期间,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将赴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开展艺术讲座。《哗变》“五虎”冯远征、吴刚、王刚、高冬平、丁志诚将走进上海戏剧学院,与师生们开展交流座谈。艺术家濮存昕将在上音歌剧院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同时,北京人艺专题展览也将同期在上音歌剧院展出。
《正红旗下》
心怀敬畏,希望拿出最大诚意
发布会一开场,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便介绍了此次遴选出的5部大戏的侧重点。“《茶馆》曾经在1988年由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老一辈演员在上海演出,此次是第二代演员接棒出演,也是对1988年的一次呼应。《日出》体现的是北京人艺的新生代力量,《杜甫》代表了北京人艺历史剧的创新样貌,《正红旗下》则是北京人艺在70周年之后,重新启幕的新京味儿戏。这五部大戏的选择,代表着当下我们这一代呈现经典的态度。”
36年后,作为此次《茶馆》的复排艺术指导,杨立新此刻的心情是“如履薄冰,心情非常忐忑,只有三场演出结束,等待观众的检验后,心才能放下来”。想当年,自己只是跟着前辈们在《茶馆》里饰演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当时没什么压力,压力都在老一辈身上,而现在沉甸甸的担子就在肩头,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与辜负。
《哗变》
演出前,杨立新专门为年轻演员顺戏,抠细节。《茶馆》作为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从1958年老舍的《茶馆》在首都剧场首演开始,这部作品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演出了六十余年,可谓“一部茶馆,半部中国话剧发展史”。接棒传承重任,杨立新坦言:“我们要让上海观众看到原汁原味的《茶馆》,我相信经典永不过时,每个时代看《茶馆》都会有每个时代的体会,它永远不会变样。”
此次上演的这版《茶馆》,云集北京人艺第二代演员阵容,加上青年一代的加盟,展现出这部经典之作在当下的生命力。
《日出》
当被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问及此次驻演老中青三代的构成,以及人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计划时,冯远征说道,此次驻演月老中青演员年龄构成3:3:3,青年占比更高一些,最小的演员22岁,最大的已经78岁。上海作为戏剧文化重地,虽然海派与北方派在一些戏剧的理念和认知上有所不同,但是更希望通过全方位交流来增加彼此间的融合互鉴,也在“走出去”的路上,让人艺的青年一代理解人艺的“戏比天大”“一棵菜”精神。同时,这一批青年演员中有十几个人都是上戏毕业的,此次能够带着作品回到母校,都显得异常兴奋。传承这一课对人艺来说,是时时刻刻发生的,绝不拔苗助长,但也希望他们尽快成长。
接棒传承,择一事终一生
当天的发布会上,冯远征、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吴刚、龚丽君、岳秀清亲临现场,奉上北京人艺的超豪华名家阵容。他们纷纷坦言,北京人艺之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履历以及人生轨迹,宛如瑰宝,视同生命。
冯远征笑言:“今天在座的各位,除了濮存昕以外,我们都是毕了业开始,一辈子都在人艺工作的人,是一辈子的兄弟姐妹,这种感情和分量,如同血浓于水的亲人。 ” 濮存昕接过话茬:“虽然我不像你们,一辈子都在人艺,但是我从小就出生在人艺。”杨立新说,自己在北京人艺完成了人生中的“五个一”:一个剧院,一个家,一个老婆孩子,一个妈。而吴刚与岳秀清作为戏剧伉俪,也在舞台生涯之外,完成了人生的婚姻大事。
冯远征
“从考进人艺开始,我就坚信我能在这儿奉献一辈子。所以像《茶馆》这样的大戏复排时,你根本不用担心,所有演员都会在,这就是北京人艺,它有强大的吸引力让你没有杂念,心无旁骛去演好舞台上的角色。”冯远征说道,这一群并肩作战了近50年的兄弟姐妹,从走进人艺开始,就保持了对艺术的一种态度:戏比天大。希望能够像于是之老师那样,当一个好演员。在这群戏剧名家身上,充分体现了择一事,终一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