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人民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短短一年,这栋70年的老房子“华丽变身”
2024-10-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视频

在康健路341弄7-8号,以往每逢下雨,屋顶便会渗水,那时的每个居民都练就了一项“特技”——一手持伞挡雨,一手继续炒菜。时至今日,“红砖楼”里的居民们搬回了明亮宽敞的新居所,昔日那项“特技”也随之成为了一段特殊的记忆。

仅用一年实现建成交付,上海刷新了旧住房改造更新加速度。10月18日,“我们的人民城市”系列专访走进康健路341弄7-8号。这是上海最快完成的拆除重建项目,这背后是多项全市首创的新方法、新路径。

  ☆  “住上朝南的房间”成了几代人的心愿  ☆  

在康健路341弄,75岁的何培哲和71岁的郑莲仙夫妇分享了他们的生活变迁。

最初,郑莲仙作为媳妇嫁入这个家时,住在一个约9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与婆婆和小姑子共同生活,厨房和厕所都是五户人家共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结构变化,但居住条件一直较为拥挤。

“以前房子都是朝北的,没有通风。冬天冷得不得了,夏天热的不得了,我的爸爸每天晚上都是睡在门口的。所以我就一直盼望我什么时候能够住到南北通风的房子,现在终于实现了。”何培哲说,自己从3岁开始就在这里生活。“住上朝南的房间”几乎成了几代人的心愿。

现在,老俩口住的是政府改造后的新居,有两间朝南的房间,一间用于睡觉,一间用于吃饭和看电视,还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阳台,生活非常方便。房子内部装修由政府完成,他们只添置了空调和冰箱等少量家电。

“年级大了腿脚不方便,以前不下楼的。现在新房子安装了电梯,每天都要去楼下的康健园逛逛。”新房里的适老化设计细节让郑莲仙赞不绝口。客厅的飘窗是她最喜欢的地方,正对着绿意盎然的康健公园,令人心旷神怡。

桂康居委会书记金琳介绍,康健路341弄7-8号位于上海市康健街道桂康居委,原为1幢3层砖木结构职工住宅。房屋建于1954年,建筑面积862㎡,共2个单元,每单元每层5间住房,一层合用1间厨房和2间卫生间,合计30间住房。原房屋产权人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有公房租赁关系的使用权居民为27户,涉常住人口50人。

风吹雨淋数十年,这栋老房子变得破旧不堪,整幢楼多处出现墙体开裂、天花板坠落、漏雨漏水、严重沉降、电线跳闸自燃等现象,安全隐患严重。小修小补没法解决问题,居民要求彻底改造的呼声持续多年。

为回应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期盼,2023年4月康健路341弄项目拆除重建改造正式启动。2024年4月底,1幢厨卫独用的崭新住房拔地而起,27户居民拿到了新房钥匙。

  ☆  闯出一条“产权移交”改造的新路  ☆  

一直以来,系统公房成套改造推进存在诸多难点,改造主体、资金来源等问题让改造流程增添更多瓶颈难题。厘清关系、理顺流程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一步。

在市相关管理部门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共同支持下,康健路341弄7-8号房屋产权移交至徐汇区属国企,由区属国企作为改造主体,区财政出资进行改造。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闯出一条“产权移交”改造的新路,不仅是上海城市更新第一例,也为推进后续工程按下了“快进键”。

徐汇区房管局副局长周艳介绍,在全面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康健路341弄7-8号实施拆除重建改造,新建1幢地下1层,地上11层住宅,总建筑面积达4770.6平方米。新建住宅与同一地块已完成改造的2幢房屋建筑高度、形态基本一致。

改造后住宅全面消灭朝北户,2-11层新设计60套住宅,全部朝南,且明厨明卫,南北通风。新建住宅户均使用面积约35平方米,较改造前新增独用厨房、卫生间,且每户都设置了阳台。原有27户居民全部原址安置,新增33套住宅可用做保障性住房或区内成套改造统筹安置房源。新小区开放式社区设计,楼栋底层设置居民活动室等社区服务用房,沿康健路打造成带状口袋公园,提供公共休息、交流空间,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

“新住宅楼是全装修竣工交付的,居民拎包即可入住。还装有光伏、雨水回收、智能楼控系统等科技设备,并达到绿建二星标准,环保、节能、舒适、安全。”周艳介绍,这次改造不仅注重“面子”的颜值,“里子”的品质,更加践行了城区永续发展的绿色更新理念。

  ☆  “两手抓”工作实现加速度交房  ☆  

居民“满不满意”决定了项目“能不能改”,改造方案和居民工作必须“两手抓”。

一般情况下,要完成方案设计再征求居民意见,居民签约同意后再外搬,这样整个流程时间就会拖得很长。恰逢当时汛期即将来临,原房屋居住条件堪忧,居民改造意愿也十分迫切。

鉴于实际情况,区房管局和康健街道大胆尝试了承诺方案外搬模式,实现居民外搬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康健街道迅速组成“突击小分队”,坚持党建引领,发动党员做群众工作的坚强力量,主动上门沟通,同步对接学校溯源历史权属信息,建立完善“一户一档”。

桂康居委会书记金琳介绍,改建过程中发挥居民区“熟人”网络作用,第一时间联系原承租人沟通意向,宣传政策,党员楼组长主动表态率先外搬。多次专题会沟通下,康健街道将居民对方案的诉求完整汇总,与区房管局条块联动,将民意融入改造全程,确保了改造方案的居民满意度。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一户一方案100%签约,5月底完成全部搬迁。康健街道作为属地街道,时刻关注改造进展,并将最新的项目设计理念传递给居民,让居民对康健路341弄7-8号以“最快”速度实现安居梦充满信心。

“这个项目从启动到建成仅用了一年时间,实现这个速度在拆除重建改造中应该是第一次了。”周艳说,建筑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整体预制率达到61%,对比传统混凝土结构节约工期50%以上,1幢11层住宅77天实现结构封顶,项目启动之日起1年,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市区两级强化联动、审批流程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周一例会,专人专项推进”的工作节奏,各部门跨前介入、强化服务和指导,极大地缩短审批周期,实现了多个“首次”,顺利完成竣备验收。

  ☆  “三旧变三新”实现片区化更新  ☆  

相邻的康健路341弄1-2号是两幢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12层高层住宅,与拆除重建的7-8号并肩矗立,共同构成了临漕河泾港和康健公园重要的建筑界面,总建筑面积12134.39平方米。

由于建设年代较早,两幢楼不同程度出现了平屋面开裂渗水,外墙瓷砖贴面局部脱落,公窗、雨棚和空调支架锈蚀等问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且整体风貌陈旧。为提升整体居住环境,实现片区化城市更新,徐汇区对1-2号楼也实施了“三旧变三新”整体修缮。

2023年8月31日在桂康居委会召开了康健路341弄1-2号楼项目沟通会,第一次以三驾马车与居民代表共同商讨修缮内容,真真切切了解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修缮难点。修缮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业委会、居民代表全程参与,从修缮材料的材质、内外墙面颜色,公共门窗的样式,非机动车棚的设置等等,设计师和修缮团队一起认真听取居民的意见,将居民的喜好融入项目设计。

据悉,2024年7月底,修缮工程全面完工,建筑外立面进行了更新与风貌重塑,屋面保温及防水进行了修复,公共楼道做了翻新与美化,小区出入口、公共设施和景观环境做了改造提升。

面对焕然一新的住宅小区,1-2号楼的居民也获得感满满,充满喜悦和感激之情。8月6日,“三旧变三新”工程总结会上,居民代表纷纷发言感谢,并给徐汇区主管牵头部门和项目参建各方赠送了锦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